《聊斋志异》中奇邦异国的分析探究.doc

《聊斋志异》中奇邦异国的分析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中奇邦异国的分析探究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流传至今的著作,其文学研究上的价值已经被许多大家学者挖掘出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上,本文将首先以历史的脉络为序,探讨奇邦异国这一文学意象自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在绪论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并对近些年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正文部分将主要分析找出《聊斋志异》中奇邦异国意象的来源,同时对故事背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探讨奇邦异国这一文学意象的特点,重点分析这一意象中“何以为奇,何以为异”。

关键词:聊斋志异;奇邦异国;来源分析;志异与现实

一、绪论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1]443。他出身于一个清寒的书香世家,从小随父读书。据张元《蒲柳泉先生墓表》中的叙述,蒲松龄仅早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2]4,但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七十一岁时,才被援例为岁贡生[1]443。大约在蒲松龄四十一岁时,由于生活所迫,他开始长期在王村毕家担任私塾先生,《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精彩绝伦的故事就在这期间陆陆续续地创作改编而来。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内容庞杂,主题多样,钱穆曾评价:“《聊斋志异》是所谈及的事情多,文笔则少。此书是活的。”[3]321《聊斋》中很多作品的思想主题都包含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正如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感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4]3由于坎坷潦倒的经历,蒲松龄对那个社会是不满的,这个不满,并不仅限于科举制度,也旁及社会其它各个方面[5]8。《聊斋志异》描写的主题内容繁多,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谈鬼说狐的故事,其中还有许多是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是直接来自民间的传闻。其中,《聊斋志异》中有一小部分的作品是以奇邦异国的故事背景写成的。如《聊斋》中所描述的夜叉国、罗刹国等等。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悲惨的生活,黑暗的现实,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异常贫乏,迫使人民不得不寄希望和安慰于另一个世界[5]19。这使得奇邦异国类型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寄托了作者对心中理想社会的塑造所抱有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与情愫。

关于《聊斋志异》中这些奇邦异国的研究其实早有人涉及,只是因为《聊斋志异》中单独描写这方面内容的小说数量较少,因此,众多学者、研究人员并未过多的关注,只是作为大论题下的一个小的方面进行了略微的探讨,近些年研究《聊斋志异》的论题大部分都是与时下社会中的热点有关,比如女权意识、男权话语、婚恋故事、海外传播、民间戏剧、从《聊斋志异》看我国古代的反腐倡廉等等有关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题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这之中自然多少会涉及到本篇论文的主题,但有很大一部分论文会从聊斋故事的渊源研究入手,正如王立在论文《近半世纪〈聊斋志异〉的渊源研究及其意义》中列举众多大家所探讨的结论观点后说到的:“蒲松龄作为饱学之士,在撰写《聊斋志异》过程中,广采搏集地搜罗了大量的民俗传说……尤其是交织着印度、西域异质文化内蕴的中古汉译佛经故事,颇为浩繁,其中为蒲松龄创作时不仅观念化用很多,即使是题材母题本身也套用化用不少,这些难于为研究者一一抉出,也是很自然的。”[6]关于聊斋中奇邦异国故事的来源分析,本文也将会在第三部分中进行详细论述。

《聊斋志异》中关于描写奇邦异国的故事总共有:《海公子》《夜叉国》《罗刹海市》《西湖主》《红毛毡》《仙人岛》《安期岛》《天宫》《外国人》《粉蝶》。这几个故事有短有长,短则两三句终结,长则犹如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其中故事的发生地多是与海有关,因此关于海洋故事在《聊斋》小说中的演变与发展也是当下研究聊斋的一个热点。叶盈的《试论释典海客故事在中国文学中的演变》[7]这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就提到了《聊斋》中《罗刹海市》和《夜叉国》的故事。王立的《中国古代海外传说误读的文化成因》[8]中也有提及。倪浓水的《〈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9]中对《聊斋》涉海小说所继承的四种叙事模式也进行了分析。但在这些有关海洋故事的论文之中,曹湘雯与张祝平的《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海上异国形象》[10]则对《聊斋》中的海上异国的形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聊斋故事中的内容与社会中的现实相对照,比较出了海上异国形象中的现实性,但对于“何以为奇,何以为异”则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这点在本文第四部分也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述。

《聊斋志异》中关于奇邦异国形象的书写并不是文学作品中此类形象的滥觞之作,因此,在绪论后,本文将首先以时间为顺序,简略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