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ppt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演示文稿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胚胎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逐渐生长所导致肿瘤形成。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39%,占颅内肿瘤的2~3%。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临床特征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 年龄分布很广,以20~50岁多见。 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根据其部位分为硬膜内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硬膜内型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可见于脑室和脑实质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和脑实质内常见,后者常见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旁、中颅窝等。硬膜外型少见。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桥小脑角 区的肿瘤 主要为三叉神经痛,后颅凹肿瘤可出现小脑症状,鞍区和中颅凹的肿瘤可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病理表现 表皮样囊肿于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上皮组织移置于神经管内发展而成,它通过进行性脱屑而生长,由细胞脱屑、角质素和胆固醇组成。 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肿瘤质地柔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结构。由于其外形呈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肿瘤内不含皮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CT表现 ①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0~15HU,边缘清楚。 ②有两种形态:扁平型: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蛛网下腔蔓延,“见缝就钻”为其特点。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混杂密度。 ③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上,亦可在囊内。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CT ④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的肿瘤可致脑干受压、变形。 ⑤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弧形增强。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CT:中颅窝占位性病变,病变形态不规则,其内以低密度为主,夹杂等密度,病变向鞍上池延伸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MR表现 ①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缘锐利。 ②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MRI: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高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4.0?×?3.5?×?3 cm,并且病变通过Meckel’ s室向左侧桥脑前延伸。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MRI:为同一病人术后6个月复发,病变在侧脑室前角也出现了病变。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二、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疾患,是错构瘤的一种,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约占颅内肿瘤的1%。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临床特征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所见(20岁以下)。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病理特征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平扫肿瘤呈球形低密度,边缘锐利,CT值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密度,看不到囊壁,无强化效应。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影像学表现 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平面。 本文档共22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三\18点17分

文档评论(0)

jessi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