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与社会认同随时间变化.docxVIP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与社会认同随时间变化.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与社会认同随时间变化 1 社会身份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量流动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随着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加剧, 城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流动儿童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其中16岁以下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高。根据200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4周岁到16岁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达到1834万人, 占流动人口的12. 45%。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城市适应, 面临着对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化本身的双重适应, 对流动儿童排斥的因素有消费、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制度。流动儿童夹杂在众多条件的制约下很难进行较为良好的城市适应, 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也不断突显出其适应特点。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的研究结果发现,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 处在新的环境时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它反映出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程度和融合程度。流动儿童进入新环境, 从农村来到城市。环境的变迁,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他们也被迫在心理和行为上加以调整。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 其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城市流动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城市非流动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上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 包括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和社会网络。在学校适应方面, 两类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现为非流动儿童好于流动儿童。 大部分研究者分别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等方面揭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 以及这些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结果发现, 不利因素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 流动儿童各方面都不如城市儿童。然而也并非所有的流动儿童都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了流动儿童群体内存在心理发展差异。于是研究者开始寻找对流动儿童影响的内在因素。 社会身份认同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也是预测流动儿童城市适应, 社会行为及与城市人群体关系的重要指标。所以, 对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状况进行探讨对于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流动儿童在与北京本地儿童的社会比较中, 面临不同程度的社会认同威胁, 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群际交往及其社会融入。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于1986年提出, 为解释群体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认为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社会认同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一个集中体现, 社会认同的本质就是一种集体观念, 也是团体增强内聚力的价值基础”。Tajfel的按社会身份论, 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 类化 ( categorization) 、认同 ( i- dentification) 和比较 ( comparison) 。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 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 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 目前, 国内关于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研究很多。研究者发现, 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家庭、个性和社会接纳等。其中, 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障碍; 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重要基础是家庭; 个性心理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进程与深度; 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接纳。同时, 也有研究者指出了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家庭经济地位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在社会认同过程中, 面临重重困难。研究显示, 在儿童时期, 自我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同辈群体的接纳与认同, 这也是实现自我认同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步骤, 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与较强的自信心。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 从而出现了社会认同的困境。流动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会被社会认同困境所阻碍, 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是城市社会各界必须做的。 对流动儿童进行良性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流动儿童如果不能与流入地实现良性整合, 长期处在缺乏认同感、隔膜和抵触的环节中, 就会自发地形成亚文化圈, 角色开始错位、行为也逐步失去规范。在某些状况下也会损害流入地的社会整合能力, 破坏社区稳定, 甚至会频繁发生反社会行为。我们不难发现, 在流入地顺利地完成社会化是流动儿童能否顺利实现社会整合的关键, 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 社会认同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中起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