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VIP

2024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所谓诗化,是相对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诗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变异,诗化到极点也就变异到了极点。汉魏古诗的语言离散文比较近,到了南朝,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更加诗化的过程。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逼出一系列新的适合于这种新的诗体的句法,这些新的句法连同种种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呢?因为要符合新的格律,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初唐时期,当格律建立之初,语言难免被格律束缚;而当进入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时,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不管是格律束缚语言还是语言驾驭格律,近体诗的语言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创新。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词性。例如:“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待御饮筵送般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暮”字本是名词,名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在前面加上系词。但此处的“暮”字作为“黄云”的谓语,已变为形容词。“秋”字本也是名词,但在此处作为“碧树”的谓语,也已变为形容词。诗的意思是说:“黄云”怎样呢?已带上了暮色。“碧树”怎样呢?已带上了秋色。杜甫用改变“暮”字、“秋”字词性的方法,取得了新鲜的艺术表现效果。“暮”字、“秋”字的同样用法又见于李嘉祐的《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慕,万井千山海色秋。”不说“川光”是明是暗,却用了一个并不直接表示亮度,而能使人联想到某种亮度甚至颜色的“暮”字,读者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想象,得到欣赏的乐趣。以上两例都是“暮”字和“秋”字搭配使用,再看“秋”字改变词性单独使用的例子。如戎昱《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荒桐挂斗牛。”上面所举李嘉祐的诗说“海色秋”,用“秋”形容色;戎昱说“杵声秋”,用“秋”形客声,俱臻妙境。一到秋天,妇女们就又开始捣衣了,那杵声几乎成了秋所专有的音响。李白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杜甫说:“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些都是描写同一声音的佳句,但直接将杵声连上一个“秋”字仍有一种奇警的效果。 形容词改变为动词,动词改变为副词,也是常见的。前者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其中的“寒”“老”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使橘柚寒,使梧桐老。后者如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岸花飞着送客,墙上的燕子呢喃着想把人留下不走。“飞”字、“语”字都是动词,在这里当副词用。 二、化整为缺。化完整为残缺,或避免完整追求残缺,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唐诗离开散文比较远,化整为残的情况较之以前就更明显。在唐诗里常常省略的是虚词,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杜甫《旅夜书怀》:“名岂(因)文章著,官应(为)老病休。”实词也可以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里都省去了动词,省略的是哪一个动词,只能指出一个范围而很难确指。可以说“鸡声(鸣于)茅店月,人迹(印于)板桥霜”,也可以说是“啼”、“留”或其他。有的句子省略的不是词而是整个谓语,如杜甫《春日忆李白》:“谓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和江东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所在地,诗人借两地之景物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是这两句只有主语没有谓语,春天树怎样呢?日暮云怎样呢?都没说。还有一些诗句明知它不完整,却很难说出省略了什么。诗人本来就只是把一些句子成分拼合在一起,没有想造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紧缩句式。在散文里比较复杂的意思用一句话说不清,可以说两句或更多句。但在诗中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篇幅和格律的限制,不能用增加句子的方法而只能用紧缩句式的方法。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句诗意思很丰富,句式也很紧缩。上句是说汉元帝看了昭君的画像,就不再注意昭君本人美如春风的面容了,以致误以为她不美而使她远嫁于呼韩邪单于。下句是说昭君羁留塞外,本人永不能归,只有她的魂魄可以在月夜之中回到汉廷,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上句,“画图”这个词所在的位置似乎是“省识”的主语,其实不是。主语应当是元帝,但已省略了。谓语是“识”,“画图”是“识”的宾语,却提前了,元帝只识画图而省识春风面。下句,“环佩”这个词的位置似乎是“空归”的主语,其实也不是。环佩未归而徒然归来了昭君的魂魄。杜甫显然是把几个句子紧缩成两句,为了对仗又颠倒了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3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