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VIP

2023-2024学年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年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二年级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0月17日09:00~11:30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凡有景点处,即可产生景观书写的模式化可能;而最常见、最基础的景观书写模式,是“焦点模式”。所谓“焦点模式”,即在特定时间点聚焦某个空间点而形成构图。古人本有“时景”之说,意谓“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萧驰据此指出:“对中国景观传统而言,由特定地理方位与特定时间交汇而形成的具体‘时象’或许是最具特色亦最重要之一项。”这提醒我们,艺术作品中的“焦点模式”必须具备“时间点”和“空间点”两个要素,才有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 ②白居易笔下的孤山寺,苏轼笔下的望湖楼,都曾被“焦点模式”所眷顾。比如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写暮色中的“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刻画了具体时间点中的空间点。苏轼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也是选取了特定的时间点(雨后、醉后)和空间点(望湖楼下)。再如“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这是对湖面景物和风俗的细腻捕捉。由此辐射到了更广阔的湖面,比如放生池在望湖楼西北方向,位于白沙堤北岸,而荷花、献花女、木兰舟则可能散布在水域的任意角落。苏诗的妙处在于:他没有让景物全部变得清晰,而是聚焦于当下切近区域,让其他景物陈列在广大的背景区域,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写法,正是典型的“焦点模式”。 ③然而,无论在白居易还是在苏轼手中,“焦点模式”都没有成为最具特色、最成体系的书写模式,因为在白居易和苏轼的时代,西湖“景点”本身的丰富性和体系性尚未建立起来。当“焦点模式”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迸发的状态,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 ④当白居易在湖面泛舟,如果没有注目于孤山或白沙堤,他的眼睛往往处于“失焦”状态。如《答客问杭州》:“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写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此诗首尾二联是套话,中间四句依次写山、湖、城、船。这样的诗,读起来琳琅满目,但从景观学来看是支离破碎的;它们是诗人在充分了解杭州之后,站在制高点进行俯瞰和想象的产物,而不是感官细节的准确记录,因此呈现出全面但模糊的景观风貌。“全景模式”体现了郡守意识、史官意识、地志传统的综合影响,对于提高西湖景区的独立价值与美学品位而言居功至伟,从而帮助白居易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然而,“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因为它倾向于取消景物之间的纵深关系和时间关系,而着重表现平面关系。 ⑤两度官杭的苏轼也对“全景模式”应用自如,尤其体现在有美堂吟咏中。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作《有美堂记》奠定了北宋人书写有美堂的心态基础和审美基础:“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可见,郡守意识、地志视野、全景模式,成为“有美”二字的标准解释。苏轼伴杭期间也遵循此种习俗。比如《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这个冗长的诗题比诗歌二首本身更富有画意,后者只有一联写西湖景观,且极度敷衍:“凭君遍绕湖边寺,涨绿晴来已十分。” ⑥如果苏轼沉迷于有美堂宴饮及“全景模式”书写,他就不可能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如前所述,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对于“焦点模式”有新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体系性书写,但是当他写到第五首,苏轼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深情而深思的本性,写了一首纯然抒情的绝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此种宕开一笔、超然物外的写法,是苏诗具有“理趣”的关键,但对于写景而言,却暗藏巨大的解构风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没有提到一处景点,而是将西湖景观模糊化、整体化、抽象化,成为一种强烈主体感觉的外化投影。此种“不识西湖真面目”之感,恰恰制造了无尽的美感,勾起了读者无穷的好奇心,成为苏轼书写西湖的一大法宝,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苏轼重“神”不重“形”的美学观在西湖书写中的反映。此种写法,即可称作“主体模式”。它成就了苏轼书写西湖的超凡脱俗气质,同时也极易造成景观审美本身的弱化乃至消隐。 ⑦在白居易、苏轼的西湖诗歌中,“全景模式”和“主体模式”这两种景观书写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都展露无遗。在“全景模式”下,西湖景观是全面而模糊的;在“主体模式”下,西湖景观是优美而模糊的;模糊,或者说景点细节的不饱满、不明确,以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3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