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历史调查的重要意义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仡佬族研究.docxVIP

贵州民族历史调查的重要意义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仡佬族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历史调查的重要意义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仡佬族研究 1983年以来,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创办,贵州民族研究所组织了多项人才对少数民族“六山六水”地区进行的全面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经过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的过程与类型来看,这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历史性研究。从调查研究的内涵来看,这次调查既继承了过去重视社会形态,重视历史,重视经济文化类型研究的长处,又突破了以往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加大了民族文化调查研究的力度,并取得丰硕成果。这次调查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贵州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画上了一个圆满的规范的阶段性调查研究的句号。今试以仡佬族的研究为例说明之。 一 两代树立上的湾族间的地位,且多见成周及朝的机构设置 中国民族学渊源久远。古代史籍文献中关于各边疆族群的记述可归入描述性研究范畴。其中有关仡佬族及其先民的记述,可以上溯至《史记·西南夷列传》。太史公曾亲历西南地区,“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其所闻见,记述了具有“A结,耕田,有邑聚”物质文化特征的夜郎等部落属民。再上溯,还可以追至《管子·小匡》,春秋时齐恒公得管仲辅佐,多次大会各地诸候首领,欲树立其盟主地位。当时,今贵州境内有前往会盟。是迄今为止所知贵州最古的名称。更溯源,其先民可属于周朝初年到成周(今河南洛阳)进贡丹砂(水银)的“卜人”族群,见载于《逸周书·王会解》,以及商朝初年南方的“百濮”族群。汉朝曾依其古称命在此地所设郡名为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夜郎国(古代地方及部落政权皆可称“国”,今之中国古称“天下”)为竹王所建,称其族人为“夷獠”。《华阳国志》记载了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南中(今四川南部、贵州、云南及广西西部)的濮人和獠人,但将夜郎王族称为“夷濮”。夜郎是战国末年至汉朝初年贵州的一个地方政权。《魏书·獠传》第一次为“獠”人立传,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獠”人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概况。隋唐时期史籍文献中出现“犭葛獠”、“犭乞犭老”等族称记载,见于(隋)《武陵记》,(唐)《元和郡县志》、《旧唐书》、《新唐书》等。以后,各朝各代史籍典志关于“獠”和“犭乞犭老”(仡佬)的记述不绝于书。或记其分布迁徙,或记其物质生产生活及社会习俗,或载其对封建王朝的向背。《元史·地理志》中记载了元朝在贵州设置的若干“犭乞犭老”长官司,反映出当时仡佬族聚居情况。元代史籍还记载了滇川黔边境地区的“土獠蛮”(又记为“秃剌蛮”)。明代载籍中开始固定记为“犭乞犭老”,并且说明“犭乞犭老”就是“獠”,还按其服饰等习俗特征区别为红仡佬、花仡佬、打牙仡佬、剪头仡佬等。明清两代方志中,对仡佬族各支系的分布和习俗有更详细的记载。历史文献中关于仡佬族的记述虽然多数只是零星点滴,但仍然能够从不同侧面或略或详地昭示出仡佬族及其先民历史存在的轨迹。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其族称为“仡佬族”。 二 对贵州湾族的调查研究 用近现代民族学理论方法对仡佬族进行实地考察,比较著名的如20世纪40年代,法国民族学家鲍克兰(Inez De Beau),她在中国人类学家吴定良博士的帮助下,到过贵州安顺湾子寨和黑寨,还到过镇宁和郎岱进行过实地考察,发表了《贵州仡佬族的历史和现状》一文。她收集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仡佬族的记载,认为仡佬就是“獠”。她注意到凌纯声把“獠”和联系起来视为一个民族集团的观点。她还主张把贵州仡佬的研究与湘西的仡佬、贵州的木佬、噶当和仡兜、云南的民家和那马,以及缅甸的卡伦人加以比较。但是她的这类意见多半发自于两族之间有个别文化现象相同或相似形成的印象。在后来新中国展开的大规模民族调查研究中,发现湘西的仡佬族已融入相邻的苗族和汉族之中。贵州的木佬后来被识别为仫佬族,仡兜识别为苗族。云南的民家和那马识别为白族。在实地调查中,鲍克兰还记录了一些仡佬语词汇。她把仡佬族保存的最后几套仡佬服装也收藏走了。在鲍克兰之前,比较著名的还有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克拉克(S.R.Clarke)著《在中国西南部族中》,他在中国传教达33年,在贵州安顺传教20年。他曾收集安顺仡佬语词汇,并且认为仡佬族是当地的土著。此后,中国人类学家芮逸夫著《僚为仡佬试证》。从汉语古今读音的差异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中,论证僚就是仡佬。 三 重新整理出《湾族史》,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向贵州仡佬族地区派出了中央访问团,1955年进行了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正式公布仡佬族名称。同是,建立了遵义平正和仁怀安良两个仡佬族乡。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深入仡佬族地区进行调查,参加单位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的研究人员。调查范围主要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