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docx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丝虫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1 丝虫病的发病与发病 丝绸虫病是由丝虫寄生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它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血液中存在丝虫和丝虫的患者或带虫的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早期主要症状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 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全世界现发现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 常见的有班氏丝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 世界性流行;马来丝虫 (Brugia malayi) , 流行于亚洲;帝汶丝虫 (Brugia timori) 流行于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3种;我国仅有前2种。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 一般在5个月~1年以后才发病。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 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 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 引起全身变态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反应。患病初期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及细索条状的淋巴管炎, 局部呈一条红线, 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延伸, 以股部多见。同时可伴有寒战、发热、食欲缺乏、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腹部淋巴管炎时, 可出现急剧腹痛, 并伴有深部压痛。此外, 还可有精索及辜丸的肿大、阴囊疼痛等症状。上述症状的反复发作, 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常出现疼痛;尿液呈乳白色, 即“乳糜尿”。下肢及阴囊处皮肤不断增厚, 继之变粗变硬, 皮肤粗糙, 并出现稻沟、疣状结节, 俗称“象皮肿”。 2 受威胁的国家及地区 丝虫病是全球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丝虫病流行, 共有丝虫感染者1.2亿, 约1/3在印度, 1/3在非洲, 另1/3在亚洲、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其中班氏丝虫病1.07亿, 马来和帝汶丝虫病共130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 东南亚地区占49%, 非洲地区占34%, 西太平洋地区占16%, 美洲地区占0.3%, 东地中海地区占0.3%。在1.2亿感染者中, 约4400万有淋巴丝虫病的临床表现, 约7600万为微丝蚴血症者。估计全球有受威胁人口超过11亿,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 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非洲的利比里亚、加蓬、索马里及苏丹等39个国家和地区;美洲的巴西、海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8个国家;东地中海地区的埃及、阿曼等;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泰国等8个国家;西太平洋地区的我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16个国家和地区。而马来丝虫病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我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估计非洲受丝虫病威胁人群为3.03~5.48亿。在全球38个最贫困的国家中, 有32个流行丝虫病。2008年11月初, 我国宣布率先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消除丝虫病, 世界卫生组织评价“是全球消除丝虫病进程中的里程碑”。 3 防雨 3.1 撒哈拉南的阿苯腈和伊维菌素 阿苯哒唑600 mg 加乙胺嗪6 mg/kg, 或阿苯哒唑600 mg 加伊维菌素400 μg/kg, 每年1次, 连续5~6年。后者适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因其兼有治疗盘尾丝虫病或罗阿丝虫病的作用, 此类地区不使用乙胺嗪及其药盐。阿苯哒唑和伊维菌素均能显著降低微丝蚴血症水平, 连续治疗多年可控制淋巴丝虫病的传播。在流行较严重的地区可应用乙胺嗪药盐防治, 方法为0.2%~0.4%乙胺嗪药盐连续食用1年。 3.2 血中微丝病 (1) 乙胺嗪 (海群生, 益群生, DEC) 。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丝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 DEC 为首选药物, 其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DEC 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速、完全。①短程疗法: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马来丝虫病患者, 成年人每次1.5 g, 晚上顿服, 或0.75 g, 每天2次, 连服2天;或每天下午1.0 g, 连服3天。该疗法不良反应较大。②中程疗法:用于血中微丝蚴较多和重度感染以及斑氏丝虫病, 成年人0.2 g, 每天3次, 疗程7天。③间歇疗法:成年人每次0.5 g, 每周1次, 连服7周, 此法阴转率高, 疗效可靠, 不良反应轻。在流行区可全民服药, 成年人每次服6 mg/kg, 儿童酌减, 每周或2周服1次, 共服12次, 成年人亦可0.5 g 顿服。左旋咪唑对微丝蚴有较好疗效, 每天4~5 mg/kg, 分2次服, 疗程5天。与 DEC 合用可提高疗效。 (2) 呋喃嘧酮。为我国自行合成的抗丝虫新药, 对斑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每天20 mg/kg, 分2~3次服, 连服7天。 (3) 伊维菌素。以100 μg/kg 单剂量口服, 6个月后复治1次, 2年后再复治1次。 (4) 阿苯达唑。400 mg 加伊维菌素200 μg/kg, 顿服。 3.3 治疗乳糜血糖 (1) 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可口服解热镇痛药或泼尼松,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