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第一章总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发现时间;美联社报道;一、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导致流行。具有传染性,造成流行。 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二、传染病的历史;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 2011年11月〔2011年11月1日零时至11月30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27414例,死亡1562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揭发病322449例,死亡1524人;报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揭发病总数的94%。   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04965例,死亡38人。报揭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揭发病总数的96%。;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传染〕的概念;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传染过程的表现;㈠ 病原体被去除 〔elimination of pathogens〕; 〔二〕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病症。可以成为传染源。 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三〕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响,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病症、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去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四〕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 特点: 机体缺乏以去除病原体; 缺乏以引???隐性感染; 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 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 〔五〕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 病原体 传染源 病变 临床表现 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 有 是 无 无 无 隐性感染 有 是 有 无 有 潜伏性感染 有 否 无 无 无 显性感染 有 是 有 有 有;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 〔1〕 侵袭力〔invasiveness〕 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 〔2〕毒力〔Virulence〕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 ⒈ 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⒉ 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 ⒊ 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 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 反响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响;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内毒素: 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 极大局部在细菌死亡时释出;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 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 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响相近似. ⒋ 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3〕数量〔quantity〕 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大,潜伏期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62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教育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