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登高(宁阳一中禹春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高中语文_登高(宁阳一中禹春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高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 以《中国诗词大会》第7 期题目导入 二、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 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 1400 多首,有 《杜 工部集》。 ⑴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代表作品:《望岳》 ⑵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代表作品:《兵车行》《丽人行》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代表作品:《月夜》《春望》“三吏”“三别” ⑷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代表作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2、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秋天,杜甫当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 诗人只得继续“飘零西南天地间”。其间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 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 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 律之冠”的《登高》。 三、初读文本 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 四、文本解读 1、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体会景物的特点及诗人的感受 学生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特点:悲凉萧瑟 感受:悲愁 2、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并加以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3、 诗的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五、课堂练习 结合意象,选择 《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不少于 80 字。 登 高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 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 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 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 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 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 朗读课文。 登 高 效果分析 整堂课诗歌诵读较为突出,朗朗书声充溢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品鉴。教师引导 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生活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诗 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感悟和鉴赏,明确诗人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阅读学习的 过程也可以说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基于问题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课中教 师引导学生对诗中情与景的结合进行重点赏

文档评论(0)

139****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