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高二上下册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中小学】高二上下册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xxxxxxxx中学 xxx 【课程标准】 依据《xx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材版本】 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为第二目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时间对认识的作用。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 1.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 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页码 讲述语言(详细) 第1张 大家好,我是xxx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2张 本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1.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 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第3张 为了完成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本课设置了两个分议题,一是何为认识与实践,二是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现在,我们开始第一个议题的学习。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认识。 第4张 这里有一些甘蔗。xx和xx分别咬了一口。 xx说,哇!好甜。 xx说,的确很甜啊!说明里面有糖的成分,能不能用它来制糖? 同学们,xx和xx的观点,虽然区别很大,但也有相同点。他们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认识的含义(p48)。 第5张 打开课本48页,要明确认识的含义,我们需要注意这三个因素。首先,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是人所特有的。动物就不可以。第二,认识的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也就是说,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社会改革,也可以是某种思想。第三,从性质看,认识是积极主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受到自身能动性的影响,会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反映事物。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认识对象,产生的认识,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xxxx”。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个对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比如你现在看看小时候写的日记,你有可能发现,你对爸爸妈妈的看法,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问题来了,认识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会不会有对有错?或者说,认识一定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吗?这个问题,我们会在答疑环节讨论。 第6张 现在我们回头看,同样是对甘蔗的认识,两种观点有没有区别? 区别很大。尽管两种观点都属于认识,但是依然存在巨大差别。简单地说,小明的观点,依靠的是感觉器官,也就是味觉。他对甘蔗的认识相对比较生动、直观。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称之为感性认识。 小黄的观点就不同了。他也凭借味觉获得了感性认识,但他在此基础上,又对甘蔗的甜味进行了分析、判断和推理。他分析了甘蔗为什么甜,又推断出了甘蔗和糖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最终触及事物的本质。这些思维活动,我们称之为抽象思维,由此产生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理性认识。 第7张 让我们回到课本48页,看看课本是如何定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首先,总的来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次,所谓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比如小明对甘蔗的认识。所谓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比如小黄对甘蔗的认识。总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现在,我们用一个表格将这段概念进行拆分。 第8张 从途径看,人们获得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依靠感觉器官来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梦想小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