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辨证研究概述.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型糖尿病辨证研究概述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口渴疾病”,其基本病机为“阴虚、阴虚、发热”。三种治疗均可分为三种控制。这一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临床实践。然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证候表现与传统“消渴病”有很大差异,典型的三消证候并不多见,发病的不同阶段证候表现各有不同。尽管目前T2DM的中医辨证尚无统一认识,但多数学者对T2DM的辨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以研究T2DM的共性和演变规律。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T2DM的辨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揭示T2DM中医证候演变特点。 中医辩证法与疗效 tm肥肥的证候分布及中医病因 倪青等运用无尺度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对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症候特征、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发现,病程与证候分布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发生构成比是:病程5年者,热盛气虚血瘀湿热阴虚;病程5-10年者,热盛气虚血瘀阴虚湿热血虚;病程10年以上者,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热盛血虚。周丽波等对初发T2DM中医病机与证候特点研究发现,344例T2DM患者中,肥胖(含超重)患者267例(占77.6%);虚实病机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实热、痰湿、阴虚、血瘀、气虚、气郁、阳虚、血虚,实证明显多于虚证,初发T2DM肥胖患者占多数,无症状占很大比例,病机以实热、痰湿多见,痰热互结证是初发T2DM的主要证型。在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将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等14种并发症。糖尿病前期分为气滞痰阻证、脾虚痰湿证、阴虚气滞证;糖尿病期分为痰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伤证;并发症期分为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兼夹证:兼痰浊证、兼血瘀证,不同并发症在上述基础上又有各自的证候特征。 由上述不难看出,T2DM证候一方面根据病程进展呈纵向分布的规律,另一方面根据体质、诱因、病理变化、脏腑属性等的不同而呈横向分布的规律。在临床中,笔者必须将T2DM患者的病期、体质、诱因及虚、热、痰、瘀等病理变化的具体脏腑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更好的指导辨证用药。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笔者认为T2DM肥胖者多脾肾气虚胃强体质,非肥胖者多肝肾阴虚体质。上述的易患体质在不同的诱发因素作用下其证候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笔者将初期T2DM肥胖者以补益脾肾辅以清胃降浊、非肥胖者采用滋肾柔肝辅以理气泄热每获良效。对中期患者,笔者在注重体质特征同时进行辨证论治。肥胖肺胃实热者治以泻肺清胃降浊,肥胖气滞痰阻者则以理气化痰辅以健脾柔肝;肥胖痰湿内盛者则化痰泻浊辅以健脾益肾。非肥胖气郁肝旺者以养阴柔肝解郁清热辅以滋肾;肝阳亢盛、以平肝潜阳滋肾。中晚期有并发症者,则根据所损脏腑的不同病理变化辨证论治。与此同时,在不同病期辅以活血化瘀以杜绝变证丛生。 1. tm中医辨证分型 胡磊等对182例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情况,按照八纲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燥热、痰湿、瘀血等6个基本证型,统计分析辨证分型情况认为T2DM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如下特点:正虚各证型中以阴虚、气虚为主。在同一患者正虚与邪实常同时存在。 2. 消辨证方法 长期以来,三消辨证方法占据中医学术的主导地位。但由于T2DM患者三多症状并不典型,所以用三消辨证方法,实有不妥。因此,蔡光先等把T2DM辨三消、辨并发症进行有机结合,将阴虚燥热分为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而其他证型还设有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痰瘀互结型、脉络瘀阻等证型。 3. 糖尿病患者六周期及其土壤防控 赵进喜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六经辨证”,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则主要与阳明、少阴、少阳、厥阴、太阴五大系统有关。马春玲等报告了初发糖尿病患者六经辨证分布情况为:少阴病(55%),厥阴病(26.67%)、太阴病(23.33%)、阳明热病(23.33%)、少阳病(20%)、阳明寒病(10%)、太阳病(0%)。少阴病位居首位。由此可以看出该病六经辨证与肾、肝、脾经关系密切。 4. 中医病因病机 林兰主张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常见的基本证型,阴虚贯穿糖尿病之始终,是导致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为糖尿病之本;热盛、湿浊、血瘀为糖尿病之标。仝小林等根据2 518例肥胖T2DM中医证型分类研究,证型分为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气滞痰阻证、脾虚痰湿证及其他证型。李晋宏将203例T2DM患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胆胃湿热型,发现血瘀证在病程早期即出现,随着病程的增加脾肾阳虚型和兼血瘀证的患者比例逐渐增加。陈大舜等根据502篇文献分析,以及1 500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认为糖尿病相对较多见的6个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约占50%)、阴虚热盛证(约占23%)、肝肾阴虚证(约占10%)、阴阳两虚证(约占7%)、湿热内蕴证(约占6%)、血瘀脉络证(约占4%),前4个为基本证型,后2个为兼夹证型。阴虚基本贯穿于糖尿病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