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大道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莞生态园大道设计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东莞生态园大道设计 1 2设计主要特点、难点 2 2.1线路选择东莞市镇区经济发达 2 2.2交通节点方案 2 2.2.1线路北段约2000米长度范围内跨越寒溪河及 3 (1)将此段堤防移至生态园大道左幅线位 3 (2)生态园大道与防洪堤合并段长约1 3 (3)拉大道路中央绿带宽度 3 2.2.2线路与寮步 4 2.2.3寒溪河特大桥 4 2.3绿色设计 4 2.3.1按照“绿中有道 4 2.3.2道路景观设计以尊重生态为原则 5 2.4新材料新技术应用 5 文2:企业经营大道为简 6 原创性声明(模板) 11 正文 东莞生态园大道设计 文1:东莞生态园大道设计 1引言 生态园大道工程是东莞市2009年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道路位于市域东南部,横贯市区及寮步、东坑、石排等东部镇区,起到交通纽带的作用,是城市交通干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力求体现生态园生态特色的标志性道路。线路南起松山湖,北接石排龙岗大道,道路全长约12.3公里。道路红线80米,两侧各预留20米的绿化带,总宽度120米,工程总投资约15亿。我院承担的生态园大道南段全长约6.4公里,按照快速路标准设计。项目于2011年6月建成通车,至今使用三年,效果良好,未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设计获得2014年湖北省优秀设计奖。 2设计主要特点、难点 2.1线路选择东莞市镇区经济发达 1线路选择东莞市镇区经济发达,土地附加值高,可谓“寸土寸金”。本工程线路选择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尽量少占工业及居住用地、少拆迁,同时能兼顾沿线镇区的对外交通需求。因此,线路在东莞市中北部六镇交界地带展开,不违背总体规划,不需要调整用地,各镇区都能接受该线路方案并积极配合工程的实施。 设计同时注重与沿线各镇主要道路良好衔接,避免快速路建设对地块的强硬分割,生态园大道采用上跨相交道路的立交方式,设置4座菱形互通立交,合理设置辅道及联络道形成畅通的交通转换。 2.2交通节点方案 在“限额设计”即控制总投资不超过已建成的同等级道路造价指标的前提下,综合运用道路平面、纵、横断面的变化以及设置必要的立交、桥涵,很好地解决了道路交通、防洪、通航、水利功能及沿线镇区交通、土地开发的需求,起到“交通纽带”作用。是交通功能与经济的完美统一。 2.2.1线路北段约2000米长度范围内跨越寒溪河及 2.1线路北段约2000米长度范围内跨越寒溪河及大片滞洪区,此处规划防洪堤线位与生态园大道接近,中线距离35~85m,我们主动提出将寒溪河防洪堤工程与本工程一并考虑,提出采用“路堤合并”的设计方案,即: (1)将此段堤防移至生态园大道左幅线位 将此段堤防移至生态园大道左幅线位,通过抬高生态园大道左幅。 路面临水侧高程不低于8.72m,以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起到堤防作用。另半幅路基降低填土高度,作为反压护道解决了高路基稳定性问题,起到大量减少填土方量,节省工程投资的作用。 方案节省了专项防洪堤工程费用约3000万元人民币。取消防洪堤后还可显著改善道路景观效果,可在行车时直接观看湖面,视觉开阔。 (2)生态园大道与防洪堤合并段长约1 生态园大道与防洪堤合并段长约1.2km,左幅堤顶增设8m宽的防洪抢险道,并与生态园大道主车道隔离,避免主辅交通干扰。为保证改堤范围内的防洪抢险道的连通,在寒溪河桥段增设下穿生态园大道的通道。抗洪抢险道下穿寒溪河桥段设置两级挡土墙,第一级用浆砌片石材料,第二级用钢筋砼防水墙,墙顶高程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要求。 (3)拉大道路中央绿带宽度 拉大道路中央绿带宽度(最大宽度接近30m),减缓放坡坡度(1.5%~2.5%)。右幅路基相当于左幅路基的反压护道,增加路基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减小生态园大道左、右幅间的视觉高差。较大的中央绿带宽度给道路绿化设计提供可发挥之地。 2.2.2线路与寮步 2.2线路与寮步、东坑镇主干路(莞樟路、凤凰路、骏兴路、寮东路)相交采用立交,生态园大道上跨,避免对镇区交通的分割,立交形式采用菱形立交。由于立交距离太近,均不足800米。因此,设计考虑无需每座立交均为全互通,通过设置集散车道、辅道,将4座立交的交通功能互补,形成每个转向交通都可以实现。起到“1+1>2”的效果,形成“组合式立交群” 2.2.3寒溪河特大桥 2.3寒溪河特大桥(桥长1000米)一次跨越河道、滞洪区、防洪堤、相交道路,主桥结构采用36+60+36m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箱梁变截面连续箱梁,引桥采用20米多跨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设计施工标准化,简洁适用,是“实用主义”的体现。 图6:莞樟路跨线桥下渠化交通 2.3绿色设计 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