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 本文在探索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善的基础上,总结了善的积累原则。这是迄今为止的道德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某种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内在善:它能够普遍地解释其它所有善;任何其它“价值”, 只有与这种内在善达成联系, 才能获得解释的客观性。基于这种内在善的根源性和压倒性, 所形成的道德规范也是普遍的与压倒性的。自然而然, 它似乎就能在不同背景、不同遭遇、不同脾性的人之间, 达成道德生活的某种一致。 与道德领域的其它问题一样, 这个工作同样存在两种论证路径。一种路径认为存在一种根本善, 或者多种彼此界限分明或相互融贯的基本善, 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或多种恶。这种善恶超越或先于经验, 解释了经验中的一切善恶价值。这就是理性主义径路, 关于善恶的表达多采用神学意味的理想概念, 如平等、正义、博爱、希望等;少数也会使用被定格且具有明确内容的经验概念, 如快乐与痛苦、态度、倾向、满足等。另一种路径是经验主义路径:它的价值核心是值得珍视或厌弃的经验, 否认能够超越经验和经验态度的理想概念。然而, 经验及经验态度常常因人、因背景而异, 所以经验主义评价善恶往往结合个别实际群体和具体时代背景, 间或直接将“善恶”作为空概念、无可定义的概念使用。这两种路径各自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道义论和后果主义理论, 并伴随与之匹配的美德理论;也常有在同一个理论中同时采用两种路径的, 但往往出于作者的不自觉。 无需讳言, 本文更支持经验主义路径, 也愿意吸收理性主义的长处, 接受部分具有超越论、永恒性质的结论, 唯一的原则是这些结论必须能够为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或部分提供实质性贡献。这样的倾向和妥协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 理性主义关于人类整体善、普遍善的理解存在重大问题, 即人类并不是作为整体来考虑善恶的。比如, 理性主义的动机论酷爱“道德律令”, 但按照“道德律令”来行动并不会让世界状态改善哪怕一点点;理性主义的福利理论喜欢福利加总观点, 但欧洲国家的人均福利水平提升, 与这些国家失业人口的悲惨处境毫无关联, 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所遭受的饥荒来说更是嘲弄;理性主义“个人中心”观点倾向于保护个人尊严不受侵害, 私人领域“理应”受到自然而然的尊重, 但若夜晚街上发生抢劫, 受害人就必须自己行动捍卫尊严, 而不能指望抢劫犯自然而然的尊重, 这种观点在实际发生的尊严侵害事件面前表现疲软。另一方面, 理性主义代表着对正确行动、处境改善、个人尊严等道德理想的永恒捍卫,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 这等观念为人们带来的安抚、信心和希望, 是任何经验主义的观点或做法都无法企及的。 因此, 两种方法论路径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实质性贡献, 这些贡献并不为学者个人旨趣所左右。但脚踏两边存在风险, 有限的语言很难找到同时兼顾却仍然精致、封闭的表述。因此, 本文将部分放弃理论的封闭性, 保持结论开放。只要能让两种方法论径路以实用为目的进行融合, 回报必将更加丰厚。 本文的大体思路是引用两种方法论路径的典型观点, 并在讨论善的形态问题时, 寻求一种潜在可能的融合理论形态。这个融合理论需要体现两个方面特点:一是它能够同时吸纳两种方法论路径的观点, 让它们各行其是;二是两种方法论路径及其观点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并行不悖, 没有一方的重要性“先天”地压倒另一方, 而是由这个理论的践行者在现实中灵活拿捏、自行判断。其中, 第一步是整理克丽丝汀·科尔斯戈德 (Christine Korsgaard) 的讨论。她在1983年发表《善的两种区分》一文, 是理性主义方法论在价值论领域的中流砥柱。她在文中细致地考察了后果主义的两种主要价值理论, 即主观主义理论 (欲望满足) 和客观主义理论 (价值实在论) 。进一步, 她以理性主义者、康德主义者的姿态, 区分了具有根本性的“内在善”和仅作为经验目的的“最终善”, 并拒斥后者为价值理论奠基的可能性。最后, 该文对内在善的两种基本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并清晰描述了康德主义及后果主义在这两个核心争论上的基本分歧。 一、 作为内在善的康德式的内在价值 科尔斯戈德在1983-2003年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内在善的讨论文章 上述两个批评指向了多数直觉主义立场, 其中就包括享乐主义和欲望-满足观点。此外, 即便将善的客观性诉诸于外部世界的对象, 如果没有理顺善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善与人的关系, 这种做法还是暴露在上述两个批评的枪口下。例如, 典型如摩尔是站在反直觉主义立场上对直觉主义观点的修补, 但他的出色工作也躲不开这个批评。摩尔将价值归于外部对象的一种特殊属性, 这种做法称作价值实在论。科尔斯戈德总结了摩尔式的价值实在论最重要的三个特征, 即“不关联”、“随附于内在天性”及“有机整体论”。首先, 出于对主观主义价值论“自然主义谬误”的担忧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认证主体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