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1)》课程教学大纲.doc

《病理生理学(1)》课程教学大纲.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Teaching program of Pathophysiology 学 时 数:32 其中:实验学时:0 课外学时:0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和代谢变化规律和机制的医学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是沟通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桥梁学科。其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自学和思维能力,也就是猎取知识的能力。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以达到上述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根据全国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病理生理学》第七版(2009年)的内容制定的。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基本发病机制和转归。掌握水、钠、钾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常见病理过程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机能和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坚持以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分析、综合和思维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目的要求中的“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务必牢固掌握,融会贯通;“熟悉”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也要求同学们对有关的内容涉及和理解。要强调的是,“熟悉”和“了解”内容并非不重要,只是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详细阐述,主要内容由同学们自学;即使属于“掌握”的内容,受课时的限制,在课堂上也可能不作详细阐述,需要同学们自学掌握。 (一)绪论 1.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 (二)疾病概论 1.掌握疾病和病理过程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和抗损伤、因果转化、整 体与局部),脑死亡; 2.熟悉病因、条件、诱因,疾病的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死亡); 3.了解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疾病的经过。 (三)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掌握体液、钠钾的正常代谢及其调节,脱水的分类及特点、原因、对机体机能代谢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和发病机制,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2.熟悉低镁血症,高镁血症和低钙血症的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3.了解镁、钙、磷的正常代谢,其它类型的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低磷血症、高磷血症、高钙血症的发生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四)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掌握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正常调节,四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 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发病机制、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反应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 碱剩余、阴离子间隙等的定义、正常值、临床意义,上述4种类型酸碱失衡的指标变化; 3.了解五种类型的混合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 (五)缺氧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种类型(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 和血氧指标的变化; 2.熟悉缺氧时各器官系统机能代谢变化(包括代偿反应和代谢障碍); 3.了解氧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六)发热 1.掌握发热、致热原及其相关的概念,发热的发病机制; 2.熟悉内源性致热原的类型、性质、作用的部位、形式(前列腺素、cAMP、Na+/Ca2+比值-), 发热的分期和热代谢变化的特点,发热时机能代谢变化(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 3.了解发热的病因,防治原则。 (七) 应 激 1.掌握应激及其相关的概念,应激时机体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其作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2.熟悉全身适应综合症,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急性期蛋白和热休克蛋白); 3.了解应激时机能代谢的变化,应激对免疫、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八)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的概念,发生机制(包括氧自由基、钙超载和白细胞的作用); 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重要脏器(心、脑等)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 3.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九)休克 1.掌握休克的概念,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