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考古视角下的中国东北地区古人类生存行为模式探讨.pdf

地学考古视角下的中国东北地区古人类生存行为模式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 43卷 第 3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43, No.3   2023年 5月 QUATERNARY SCIENCES May,2023 - 徐静癑,汤卓炜,裴树文.地学考古视角下的中国东北地区古人类生存行为模式探讨[J].第四纪研究,2023,43(3):838855. XUJingyue,TANGZhuowei,PEIShuwen.ThesurvivalbehaviorsofearlyhumansofNortheastChina:Anempiricalanalysisongeoarchaeology[J]. - QuaternarySciences,2023,43(3):838855. - - - doi:10.11928/j.issn.10017410.2023.03.12 文章编号2023)0383818 地学考古视角下的中国东北地区 古人类生存行为模式探讨 1,2,3 4 1,2 徐静癑 ,汤卓炜 ,裴树文 (1.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生物演   化 与 环 境 卓 越 创新中心,北京 100044;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4.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古人类活动的研究工作开展已近百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与成果。然而,区域内古人类 活动遗址空间分布的制约因素与古人类适应行为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从地学考古视角出发,利用地理信息系 统与遗址数据库,系统整理旧石器时代东北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气候信息,阐释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遗址 高程、坡度、坡向、到河流的距离等地学指标的提取与统计分析,结合古人类对石器原料的开发与技术适应策略, 探讨东北地区古人类的环境适应与生存行为模式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 与各时期的地质地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大致分为早期(500~128kaB.P.)、中期(128~ 35kaB.P.)和晚期(35~10kaB.P.)等 3个时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受松辽湖盆阻隔及渤海海侵影响,遗址零星分 布于东北地区东南部;中期,受到气候波动与晚更新世海侵海退的影响,遗址集中分布于东南部狭长地带;到旧 石器时代晚期,松辽湖盆疏干,古人类遗址广泛分布于整个东北地区。遗址地学指标分析反映出古人类活动空间 向高地和旷野的不断扩张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增强,能积极应对末 次冰期极盛期的气候挑战,生存策略从早期的避险性转变向晚期的扩张性;古人类原料开发利用模式也折射出他 们技术能力的增强与认知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古人类分布;环境因素;空间分析;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 + 中图分类号:Q981,P534.631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 征显著,旧石器时代延续了两百多万年,是古人类 0 引言 演化、技术发展与地质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区域。 人类起源与演化是全球第四纪的一个重大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古人类适应生存行为 件,人类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在不断认识和 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包括海拔、气候、水 适应其赖以生存的地质地理环境,同时也几乎无时

文档评论(0)

177****96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郭**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