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pdfVIP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一年级 12 月份阶段检测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也”,还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 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 “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 是 “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 “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 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 应称, 自该出版社 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 “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斯人”与 “是人”两 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 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 能详的唐诗名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 “黄砂直上白云间”;更 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 “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 “斯人”与 “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 “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 不是静止不动的 “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 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 “是人”或 “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 洗礼和改造之后,被 “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 “唯一真理”, 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 “死语”,才真正陷入 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 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 证。因此, “斯人”还是 “是人”的 “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 授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 发音习惯。 “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 “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 “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 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 “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 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 “斯人”与 “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 “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 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 “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 作古的 “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 “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 可分割, 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 “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 《礼记·大学》说: “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 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 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 《“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 “斯”与 “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 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 “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 基础。对 “斯”与 “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 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 “是”的探索,是对 “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 “斯人”,大量翻 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 种 “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 “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 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 “斯”“是” 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文档评论(0)

学霸精选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朱**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