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的差异性分析.docx

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的差异性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的差异性分析 ? ? 岳鹏程 杜秋萱 孔玲 解芳 乔镇涛 屈光参差是指双眼间屈光度不一致的状态,目前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我国屈光参差的定义主要参考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年)提出的统一试行诊断标准[1],即双眼屈光度相差球镜≥1.50 D,柱镜≥1.0 D者为病理性屈光参差;而近年来,较多研究[2-3]以双眼间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为屈光参差的诊断标准,本研究以后者作为参考标准。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显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如遗传、双眼间像差差异、不等的双眼视觉经验及受到视觉神经系统的影响等[4-5]。伴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升高,近视性屈光参差发病率也将明显升高[6]。既往研究[7-8]显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存在一定差异,但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异大小与屈光参差程度是否呈相关性尚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的差异与屈光参差程度的观察,探讨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与屈光参差程度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单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8;双眼柱镜度均≤1.50 D且≤1/2 球镜度;可充分理解及配合验光及视功能相关检查项目;隐斜量及集合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标准:既往有屈光矫正史;有斜视、屈光间质混浊及相关眼底疾病;伴有可影响相关检查的全身性疾病。 收集2019年11 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患者共123例(246眼),年龄8~21岁。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过各种类型屈光矫正方式,根据双眼间SE差值(SE差值=|近视度数较高眼SE-近视度数较低眼SE|)分为屈光不正组(SE差值≤0.25 D)、低度屈光参差组(1.00 D≤SE差值<2.50 D)和高度屈光参差组(SE差值≥2.50 D)[9-10]。其中,屈光不正组29例(58眼)、低度屈光参差组62例(124眼),高度屈光参差组32例(64眼)。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通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青眼伦审(快)[2019]17号。本研究征得患者本人或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视功能检查 所有纳入患者均需经过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确定屈光度,根据主觉验光结果,在综合验光仪上附加相应球柱镜足矫后,再进行视功能检查。视功能检查均在次日复光时进行。 1.2.1 调节幅度(Accommodation amplitude,AMP)检查 采用移近法测量,一眼遮盖情况下行单眼检查。使用调节尺,嘱被检者注视近用视力表20/30处视标,再将视标沿调节尺缓慢向被检者眼前移近,直至被检者观察视标持续模糊,记录下此时模糊所对应的调节力读数所对应数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进行记录,然后测量另外一眼。 1.2.2 正/负相对性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NRA)检查 采用综合验光仪上近用(40 cm)视力表,远用屈光度足矫,要求被检者注视20/30视标,先在被检者眼前逐渐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 D,直至眼前视标开始且持续模糊,记录下此时所加最大正镜度,为NRA值,测量顺序为先右眼后左眼,单眼测量完成后进行双眼测量;测量PRA需要在调节反应测量完成以后,测量过程与NPA测量过程类似,再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在患者眼前逐渐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 D,直至注视视标开始且持续模糊,记录此时所增加的负镜度,为PRA值。NPA、PRA检查均先进行单眼检查,后行双眼检查。 1.2.3 调节灵活度检查(Accommodative facility,AF)使用±2.00 D翻转拍,先行单眼检查,后行双眼检查。先遮盖一眼行单眼检查,选择20/30视标的视力卡,将近视力卡固定于被检者眼前40 cm处。嘱被检者上下翻转两面镜片,且每次翻转前需通过镜片看清视力卡上相应视标并准确读出,时间共计1 min,记录最后能看清的视标对应的数字编号(N),用调节灵活度=(N-1)/2 计算结果,单位为每分钟翻转次数(Cycleper minutes,cpm)。双眼检查为双眼注视状态下,测量及记录方式与单眼方式相同。 1.2.4 调节反应(Accommodative reaction,AR)测量 采用融像性交叉柱镜法,保持检查室低照明度,在患者眼前放置±0.50的交叉柱镜,使用近视表上的十字条栅视标,此时被检者视野可以形成前后2条焦线,让被检者观看垂直水平焦线对比度是否一致,根据被检者表述在双眼前进行球镜调整至竖直水平焦线同样清晰。 1.3 双眼间调节参数的差值 本研究中

文档评论(0)

永兴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知识,共同成长!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