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法.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法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浅谈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法 1 1.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三要素—数学问题?学生?教师? 2 2.数学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探究? 3 文2:浅谈数学教育的再创造教学法 5 一、课堂死板无趣 6 二、缺乏互动反馈 6 三、思维守旧 6 (1)创设活动情景 7 (2)创设问题情景 8 (3)和谐师生 9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正文 浅谈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法 文1:浅谈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培养思维能力的奥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善于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教会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让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就是问题探究教学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亲自实践和操作中学习了知识,也了解了知识产生的方法,还认识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而数学问题被称为数学的心脏,所以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对学生而言,学好数学的直接表现就是能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和数学技巧做数学题目;对教师而言,教好数学的直接表现就是能用深入浅出地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正确地认识数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师数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我们少走一些教与学的弯路。现在我们就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说明它的作用效果。 1.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三要素—数学问题?学生?教师? 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核心。通常以例题和习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学中。其中例题体现着课标精神,反映了教学内容,是习题的母体,它往往有明确的示范功能和导向作用,不仅是解题过程书写的标准格式,给学生以参照,而且还是解题过程中清晰思路的展示,使学生有根据可依,引导学生循此方法解决问题。而习题大多是学生自主完成或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它是知识巩固,提高的必经之路。例题学习是知识的验证,习题解答是知识的调用,两者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进入综合问题的思考。但无论是例题学习或习题解答,都是数学思维培养的最佳时刻,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更是实现“默会知识”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实现首先就是确立一个好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主动调用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探究问题的模式,而不是简单追求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求解目标。 学生作为问题的解决者,是教学的主体,他们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施。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中心。对于“教什么”的确定不仅仅是指“教学生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包含“教学生‘学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方法’”。如解不等式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解不等式,还要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综合法,分析法和比较法,能将这些方法推广到更一般的表达式或方程的求解证明等过程。其次“怎么教”的确立是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条件,运用条件,探究思路,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显而易见,问题,学生和老师是教学的三个互相依存的要素,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使教学顺利实施。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面或否定另一面,否则教学效果就不佳。 2.数学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探究? 取决于“三要素”的教学,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落实教学的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教学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应使对象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探究的合理性和参照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适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所提出问题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健点”上,也可以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者在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教师对于问题的讲解要恰到好处,一个问题的分析要清晰简捷,架起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必要联系,但也应与无疑处巧设疑,激起学生思维的静止点;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时间不宜太长,合理的提示必须在学生“愤悱”之时,这样的启发才具有意义。这是关键而难以驾驭的一步,很多教师无法正确使用元认知提示语,这样就难以把握学生脉搏,对症下药,突破学生思维凝滞点。正确的元认知提示语可以这样展

文档评论(0)

code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