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docx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第I卷)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百余年,形式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若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各自优势相结合而建立一种新的诗体,既破除格律诗的固定外形,又设置出一种大体的形式规则,或许可缓解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 对于这种诗体,林庚先生曾经进行过实验,并命名为“自然诗”。在他看来,自由诗如“冲锋陷阵的战士”,虽然冲开旧诗的约束后获得一些新的进展,但在此新进展中“一切是尖锐的,一切是深入但是偏激的”,若一直沿此尖锐、深入而偏激的方式发展下去则会“陷于‘狭’的趋势”。因而林庚尝试构建一种将“许多深入的进展连贯起来,使它全面发展”的一种“广漠的自然的诗体”。由此可见,“自然诗”是为规避自由诗的弊病而综合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多种优势后的一种诗体。林庚关于“自然诗”的理论设想是美好的,然而他后来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又因迷恋格律的“不祥魅力”而陷入“新格律体”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由此导致“自然诗”理想的最终破产。事实上,“自然诗”作为一种规避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弊端而整合二者优势的一种新诗体,不失为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如何重启和建构“自然诗”,新诗需要从内形式和外形式两方面展开。在内形式层面上,新诗需要构建自然的节调和韵,这是新诗需要坚守的一条形式底线,因为节调和韵可构建音乐性,而音乐性是诗之为诗而非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的重要标识性特征。长期以来,不少诗人和诗论家认为音乐性与格律密切相关,甚至将音乐性等同于格律,因而曾提出新格律诗、现代格律诗、自由韵律、内在化格律、非格律化韵律等概念,其实均未跳脱出“律”的框束。 从新诗诞生以来的各种经典作品观之,新诗构建“自然节韵”并不难,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等新诗经典均未设固定“诗型”,却因有“自然节韵”而被反复传诵。这种“自然节韵”主要包括大体押韵、中间可转韵的音韵美,注意情绪节奏和字词节奏的节奏美,使用复沓、回环等手法形成的旋律美三方面。而实现此“三美”的前提是必须“自然”。由此而言,新诗要构建“自然节韵”,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缺一不可。 新诗应构建“节奏”,使诗句在抑扬顿挫中显出铿锵和谐,由此表现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此外,“旋律”亦颇为重要,如同芭蕾舞的舞步具有一定的规则,新诗同样如此,虽然它已破除定行、定句、定言、定顿、定称等固定外壳,但内在的诗歌规则和技法不能缺少,应援用复沓、排比和对偶等修辞形成旋律美。新诗虽为自由诗,但其“自由”并非毫无边界,音韵、节奏和旋律是新诗的形式边界,属于新诗不同于其他文体类别的标识性特征。 在外在的形体、体式构成的“外形式”建设方面,“自然诗”亦应遵循“自然”要求。新诗属于自由诗,追求自由精神,而这种自由精神与“诗型”的束缚之间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因而任何诗型都难以广泛流通。 事实上,“分行”是新诗外在形体上的唯一特征。正如诗评家吴思敬指出,“分行”是自由诗的最后一条底线。“分行”是指诗句与诗句间短暂的停留与间隔,虽然每首诗的分行看似随意,却蕴蓄着节奏的停领、诗情的跳跃、语气的过渡、主旨的凸显、内容的强调,行与行之间则因空间的短暂间隔而留下值得品味、咀嚼的“空白”,有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因此,当代部分诗人提倡取消分行的主张有失偏颇,会导致诗与非诗的唯一区别与形式界限消弭模糊。 规避自由诗和格律诗两种诗体缺陷并整合二者优势的“自然诗”值得重启和重视。当下新诗所面临的形式建设困境亟待解决,“自然诗”是其突围的一条可能路径。 (摘编自罗小风《当下新诗形式建设的可能出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诗”为了规避

文档评论(0)

全老师资料杂货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名师,欢迎下载资料

认证主体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