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谢家桥出土的西汉竹牍——告地策.docxVIP

荆州谢家桥出土的西汉竹牍——告地策.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荆州谢家桥出土的西汉竹牍一告地策 2019-11-12 13:29?书法报 竹牍是出土秦汉简牍中的稀有品种,因竹的幅面不可能太宽,故所见 的秦汉简牍中,所见大都是单枚的竹简,就是在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中 多见的那种中间带脊形的"两行〃竹简,在形制上也很特殊,比较少见, 故作为分四行多面书写的竹牍就更显得珍贵了。 2007年11月20日,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为避免已发现的古墓 有被盗的风险,对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谢家桥的一座古墓进行了抢救 性发掘。这是一座土坑竖穴式木椁,墓葬的规模不大,但出土珍贵文 物不少,除出土了 208枚竹简和三枚竹牍之外,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出 土了一床色泽鲜艳、刺绣纹饰精美的被子和其他丝织品以及铜器、漆 木器等文物,共计860件。铜器中有一件铸有云雷纹和蟠螭纹的铜镜, 更具有战国末期至秦汉之交楚文化和秦文化相互交织影响的文化痕 迹。 出土的208枚竹简中,有作为随葬器物清单的“遣策〃 197枚,另有11 枚竹简则是有关随葬品分类统计的记录。 图2局部 有关竹牍的介绍,说是竹牍三枚,合成一套完整的“告地策〃,长 23.65cm,宽2.85cm,厚0.35cm。其实,这描述是不太准确的,这所 谓的三枚竹牍,其实只有一枚是竹牍(图1、2),另两枚应该是竹 简(图3)。因为从形制可知,这两枚的长度虽与竹牍相同,但宽度 要窄很多,其宽度才1.6cm左右,且一枚上就一行字,另一枚上也只 有两行字,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竹牍,而应该是竹简,那枚有两行 字的简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两行〃而已。因此,本文所要赏介的主要是 这枚标准的竹牍。 竹牍在2.85cm的宽度内,削成了宽度不等的四个平面(中间的两个 平面稍宽,两侧的略窄),两道编绳还清楚地附存在竹牍上,从编绳 压盖文字的情况看,这是先写后编的典型例子。简文分四行书写,其 内容如下: 五年十一月癸卯朔庚午,西乡辰敢告之。郎中五大夫昌自 言,母大女子恚死,以衣器、葬具及从者子、妇、偏下妻、 奴婢、马、牛、物、人一牒:百九十七枚。昌家复,毋有 所兴,有诏令。谒告地下丞以从事,敢言之。 这是一件标准的告地策,与湖北高台出土的那组木牍一样,是汉初告 地策的标准件。两者不同的只是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故行文的格 式和表述略有不同而已。简文中的“五年〃即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 年),"西乡〃应该就是荆州松柏汉简中的“江陵西乡〃,"辰〃是人名, 他应该是〃西乡〃的啬夫、有秩一类的官吏,他向“地下丞〃报告的内容 是:墓主人是一位名叫恚的女人,他的儿子是一位官至五大夫的权臣, 他的母亲“恚〃去世,他以“衣器、葬具〃和随从的仆人、奴婢、马牛等 送葬,所记的遣策一共197枚(这与出土的遣策数量正好对应)。“复〃 是免除徭役或赋税的意思,“昌家复〃即昌家是免除徭役或赋税的。“毋 有所兴〃,即死者在赴黄泉的路上不要对她兴发徭役或赋税。这是有 诏令的,请地下丞按此诏令办理。“敢言之〃是表示恭敬的格式用语。 这件竹牍文字的书体与同组的另两枚竹简上的书体形态并不相同,两 枚竹简上的书体基本上是隶书,但也有差别,第一枚竹简上的文字, 波挑笔画和构形特征,都是比较规整的隶书;而第二枚"两行〃上的文 字则多纵向取势,文字构形比较率意,是比较自由灵动的古隶书体, 两者的书写趣味差别明显,很可能是两位书手所写。 竹牍上的文字特征明显,其横画都向右下斜冲,使其文字都有向右下 倾斜的态势,但这种倾斜由于有竖画的支撑,故斜而不倒,再加上其 笔道都比较内敛含蓄,很少有张扬舒展的笔法,故显得古拙而别出一 格。这种书体,我们在湖北龙岗秦简和岳麓秦简中也见到过,因此, 我们也可大致判断,这种书体应该就是这类秦隶(或称古隶)书体的 直接传承。此外,文字构形随意自由,如“昌〃字、〃偏〃字都是比较典 型的代表,而文字书写的大小不拘、组合随意、行距较密、字距较宽 等,都多少反映了当时隶草流行的书写面貌。 (文/陈松长)

文档评论(0)

scj1122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