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课件.ppt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岳阳楼记》教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11课 岳阳楼记;新;学;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力举改革,刚正不阿,并且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论性,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背;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淫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 ) 汀兰( ) 皓月( ) 宠辱偕忘( ) 心旷神怡( ) 浩浩汤汤( ) 樯倾楫摧( )( );;;;;;;微斯人( ) 越明年( ) 至若春和景明(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沙鸥翔集( );或;极;百废具兴(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或异二者之为(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倒装句: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1.第1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字有何妙处?;2.第1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1.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的妙处。;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其中的“异”又指的是什么内容?;4.第3段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第4段呢?有何作用?;5.品读2-4段,说说“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心境?; (2)产生不同的心境的原因:他们是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 (3)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之情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抒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1.作者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第5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既然“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3.“微斯人,吾谁与归”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范仲淹在其从政生涯中,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2.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登楼后产生的不同情感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 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借以劝勉滕子京。;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自幼多病,后又患了肺病,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巴,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在当今时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观点有着怎样的借鉴和教育意义?;;第11课 岳阳楼记;新;学;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

文档评论(0)

why2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