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ok.ppt

二年级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ok.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学习目标 :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二、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本文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四、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希姆莱司令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被饿死的囚犯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遇难者的鞋子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 新闻的各种写法: 1、旁观者(零度写作):纯客观记叙,毫不掺杂个人感情。 2、参与者:直接描写所见所闻。 3、纯主观性: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 请大家找一找,那些段落集中描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什么?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感受和反应?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写作技巧:侧面描写 问题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问题2:整篇文章是否都是沉重压抑的,在这灰暗色调之中,又没有一丝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和希望?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姑娘的表情神态说明了什么?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主旨探究: 主题归纳: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珍惜自由、和平的幸福生活。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文档评论(0)

139****88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