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A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4期).docx

  • 0
  • 0
  • 约6.96千字
  • 约 130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PMA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130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PMA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陈光哲 曾德新 周昊 谢青轩 沈嘉敏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04期 摘要: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被认为是海产品衍生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急需一种能快速、灵敏、特异、准确地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传统培养法一直是检测的金标准,但是其检测周期较长;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已被广泛用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的DNA,容易造成假阳性。而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简称PMA)等核酸染料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一弊端。研究者们将PMA处理与PCR(qPCR)结合,应用于食品中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活菌的检测,但是关于PMA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应用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拟对PMA应用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活菌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叠氮溴化丙锭(PMA) 中图分类号: TS20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4-0162-06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沉积物和各类海鲜(包括牡蛎、蛤蜊、扇贝、章鱼、虾、蟹、龙虾、克氏原螯虾和众多鱼类)中[1]。VP感染可引起腹泻、呕吐、腹部痉挛,在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发烧[2],但并不是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都具有致病性。该菌的致病性与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相关,分别由tdh、trh基因编码[3-5]。此外,VP的主要毒力因子还有不耐热溶血毒素(TLH)。研究表明,TLH是一种非典型的磷脂酶,能溶解人和马的红细胞,具有副溶血性弧菌种属的特异性。TDH能在我妻氏血平板上引起β-溶血(神奈川现象),具有致死毒性、心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素作用;TRH虽然不能引起神奈川现象,但其与TDH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67%的相同氨基酸序列,并同样具有致死作用和细胞毒性。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站相关工作人员调查了其监测地区(16个省)14年间的8 000多起食物中毒案例,发现微生物性病原仍然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占30%~40%)。近10年来,由交叉污染导致肉类食品或水产品(包括淡水鱼污染)而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已取代沙门氏菌,跃居第1位[6]。因此,迫切需求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实用的检测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实时监控。 用传统培养法检测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一般需要经历增菌、选择性平板培养、生化鉴定等过程,检测周期长达5~7 d。而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在对样品中的病原菌做定量分析后还需要对可疑菌落做定性验证,使得检测周期更长[7-10]。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具有快速、检测灵敏度高的优点,但是这类检测技术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因为细菌DNA在菌体死亡后还能留存几天到几周。因此,使用该检测技术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检测可能导致假阳性,若用于定量检测则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11-12]。 叠氮溴化丙锭(PMA)是一种核酸染料,可用于PCR(qPCR),有效排除死菌DNA的干扰,达到特异性检测活菌的效果[12]。目前,众多学者已将PMA处理同qPCR结合应用于各种活菌检测,包括单增李斯特杆菌[13]、大肠杆菌 O157 ∶ H7[14]、弯曲菌[15]、金黄色葡萄球菌[16]、沙门氏菌[17]等。然而,将上述方法用于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仅探讨PMA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技术概述 1.1 传统培养法 GB 4789.7—2013《食品卫生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中阐述了对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传统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增菌培养、选择性平板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反应等过程,整个过程耗时5~7 d。传统培养法可以得到活的病原菌,为检测结果的判定提供了切实有力的证据,一直是食品检测的金标准。但是其耗时长,操作繁琐,给实际检测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超长的检测周期也影响了食品贸易的发展;而传统培养法对检测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可疑菌落的挑选决定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在实际检测中容易出现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1.2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应用于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DHPLC)、基因芯片技术等。P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