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9期).docx

  • 0
  • 0
  • 约2.35千字
  • 约 25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木棉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9期).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木棉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作者:秦人全 林江 王洪星 王红刚 徐罗娜 于旭东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09期 摘要:针对在海南发生的一种木棉叶片褐斑病,为明确该病致病病原,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对其致病菌进行种类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木棉叶片褐斑病的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多主棒孢霉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8 ℃、pH值为7~8,光照环境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以麦芽糖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比较适合该病原菌丝的生长。 关键词:木棉;褐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436.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9-0101-04 木棉Ceiba pentandra(Linn.)Gaertn.属木棉科高大落叶乔木,原产于热带美洲和东印度群岛。目前,广泛引种于东南亚及非洲热带地区[1],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海南、广东、四川、贵州和福建等地。其树生长迅速,加之花、根、皮、木材和种子等经过不同工艺加工处理后均可利用,兼具经济、药用和观赏的价值[2-5]。目前,木棉在生产中不仅是优良的林用木材和绿化树种,而且其蒴果纤维更是优良的纺织材料,其纤维与其他天然材料相比,具有不易潮湿、抗压力强、保暖性好和不蛀不霉变等特性,是一种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型生态纺织材料[6]。由于木棉兼具优良林用、绿化和纺织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海南在绿化宝岛和打造木棉之乡等相关项目的支持下,目前,整体种植面积已达10 000 hm2[7]。关于木棉研究,主要集中于纤维开发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2个方面,然而随着木棉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必将导致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影响其产量和质量,而且国内外关于木棉种植中病虫害的研究报道甚少。2014年11月在海南省儋州市木棉育苗基地大面积发生木棉褐斑病,笔者对海南多地的木棉分布区域进行采样调查,发现该病害在海南已经大面积发生。为明确木棉褐斑病病原,本试验通过柯赫氏法则分离纯化病原菌后,采用形态学描述方法对该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对致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以期为木棉褐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病样 试验分离所用病样均采集于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农科教学实习基地中发病的木棉植株。 1.1.2供试药品 葡萄糖、谷氨酸、KH2PO4、NaOH、甘露醇、NH4NO3、KNO3、KCl、蔗糖、MgSO4、脲、Ca(NO3)2、NaNO3、盐酸、Fe2(SO4)3、可溶性淀粉均为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麦芽糖、琼脂粉、α-乳糖均为生化试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方法 1.2.1木棉褐斑病症状描述 通过基地观察木棉褐斑病的典型症状,记录其发病特点,并对典型症状进行拍照。 1.2.2木棉褐斑病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取基地发病木棉叶片带回實验室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8]。分离时取病健交界处的叶片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上,置于生化培养箱中25 ℃培养5 d,期间取样进行镜检。然后挑取较纯菌落,进行纯化处理,并对纯化后的菌落、菌丝体、病原孢子等进行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根据柯赫氏法则操作步骤,采用针刺法接种菌饼的方式对温室盆栽苗进行致病性测定[9],处理时以接种不带菌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观察记录,5 d后对接种发病叶片再次进行分离病原。 1.2.3木棉褐斑病病原鉴定 将纯化病原菌用PDA培养基于25 ℃下培养产孢后,制作临时玻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菌落特征,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大小、形态及颜色等相关特征。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后,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10-15]。 1.2.4木棉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2.4.1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在生长良好菌落边缘,用直径5 mm打孔器打取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上,置于5、10、15、20、25、28、30、32、35、40 ℃ 10个不同温度中进行培養,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个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5次。 1.2.4.2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的0.1 mol/L HCl和0.1 mol/L NaOH溶液,将经过灭菌的培养基pH值分别调节至4.0、5.0、6.0、7.0、8.0、9.0、10.0、11.0等8个梯度。经接种病原菌(直径5 mm)后,置于25 ℃中进行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5次。 1.2.4.3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用等量α-乳糖、麦芽糖、葡萄糖、D-甘露糖和可溶性淀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免费下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