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艺“松竹梅壶”造型的创作研究-《江苏陶瓷》(2015年8期).docx

  • 0
  • 0
  • 约小于1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浅谈紫砂壶艺“松竹梅壶”造型的创作研究-《江苏陶瓷》(2015年8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浅谈紫砂壶艺“松竹梅壶”造型的创作研究 作者:翁鸣凤 陆顺祥 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8期 摘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唐、宋开始便被世人并称为“岁寒三友”。无论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其他艺术领域,松、竹、梅都极具东方审美神韵,它们特殊的生物形态以及儒、释、道精神,使它们成为了东方艺术的鲜明象征。而在紫砂艺术中,松、竹、梅题材的艺术作品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里缤纷繁华,屡有新意出彩之作,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关键词 松竹梅;紫砂;创作 1.松、竹、梅蕴含的精神品格 在自然植物世界里,松、竹、梅实属平常不过,却被国人推崇备至,进而达到精神偶像的崇拜地位,究其原因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人类与自然界松、竹、梅精神交流的过程中,所感悟其植物形体背后蕴藏的精神品格令人膜拜。松、竹、梅属于自然形态,在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之前,需要经历一个人化的过程,从自然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在中国传统美学里,这一过程称之为“比德”。所谓“比德”,就是把自然对象的生物学价值作为人文价值的隐喻,以物喻人、以物比德、以物言志,这实际上可以看作一种美学的创作方式,这种美学创作方式在《诗经)等古代著作里曾大量出现。松、竹、梅就是其中代表,以这样的形式从自然形态化身为人文精神走进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视眼。 随着社会人文的不断发展,松、竹、梅所代表的一些精神品质逐步被文人广泛推崇。松、竹、梅既然称之为“岁寒三友”,它们耐寒的共性最为人熟悉,对于松、竹、梅形态与品格的深入研究,会发现它们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是独立刚正。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存在,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直立行走,因此人类抗争自然恐惧而追求的精神境界就是直立,人类外在形体的直立对应的就是内心人格的刚正与独立。在自然万物中,树木的形态尽显独立刚正之姿,而松、竹、梅更为其中翘楚,当万物凋敝之时,欺···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