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探讨-《青年文学家》(2021年11期).docx

  • 0
  • 0
  • 约1.14千字
  • 约 4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探讨-《青年文学家》(2021年11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查看更多
龙源版权所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探讨 作者:周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11期 形象喻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批评者在批评对象时通常将其转化成一种比喻方式,将抽象的特征转化成直观具体的形象,并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是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张伯伟的《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论》就是论述的这方面内容,所以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式时,既要注重其发展过程,也要注重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使用形象喻示批评方式时,要综合考量形象喻示的形成和发展、内涵和提示、思维特性和审美内涵等方面,并投入个人审美经验,促使批评对象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化。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往往伴随主观意识,影响读者的思想意识,但这种方式也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审美风气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读者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主要做到保持自我,不忘初心,避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就要求读者要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加知识面,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此同时,读者还需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批评标准,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以及原因和结果,才能正确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能够反映出批评家的品性,换句话说就是批评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生出的想法会受到自身思想水平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影响,从而影响古代文学批评。如果某部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上或者蕴含道理上难以让人理解,或多或少存在偏见时,那么读者就会产生一定的阅读障碍,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也要求文学创作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在符合人们思想认知基础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另外读者根据自身人品进行文学评价,在某种方面上具有保守与片面性,会导致优秀作品不被大众所熟知,影响对文学作品的正确判断。因此,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与批评,应注重文学作品本身,避免出现道德评价。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象喻示 (一)形象喻示中意蕴外化的几种类型 形象喻示指的是作家或者作品将风格内蕴外化,批评者首先应从整体把握批评对象,然后将批评对象外化成一种不言而喻的直觉。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形象喻示包括人化、物化以及禅化三种形式。首先,人化也就是说批评者习惯将其自身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将事物赋予人的名称,人的精神与灵魂;人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常见方式,如宋代吴沆《环溪诗话》中“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有精神”,古人通常情况下,都将文章人化,从而赋予文学艺术生命特征,促使文章行文脉络更加生动形象。如张谦宜《斋诗谈》中,“身既老矣,始知诗如人身,自顶至踵,百骸千窍,气血俱要···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