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 摘 要:针对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孟子独辟蹊径,提出“性善”论的观 点。孟子认 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内在于人的自觉心的,是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性善” 即是实现价值之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孟子通过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来阐述仁、义、礼、智,从而进一步说明“性善”这一观点。并由“性善”出发,提出 养气、成德,提倡要注重人格修养。 关键词:性善;四端说;养气;成德 一、 前言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儒学遭遇敌论之威胁。 因而孟子言仲尼之教,广为论辩,以折百家,保卫儒学。而在百家争鸣之中,人性问题也成为争 论的焦点之一。孟子就此从“仁”出发,提出“性善”观点。性善论的提出既有力驳斥了当时有 关性善问题的其他观点,为儒学之振兴锦上添花,也对后世儒学传统,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重大 影响。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影响,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一直 延续至今。 在人性善这一哲学命题中,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人性善或恶,其归属点都在于使人 变善。人性本善,则保持善;人性若恶,则去恶从善。尤其在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从 善变得尤为重要。人之本质为善,因而我们要保持这种本性,有本性出发去行善,用性善去规范 自身行为。当人人都保持性善,由性善行仁义时,就是世风日上,社会道德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 优越性,成为稳固社会之基石。 二、 性善——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 (一) 所谓“性”,在孟子指自觉心之特性讲。 “性”字在古文中与“生”字为同一字,所以人们常常以为,所谓“性”即指生而具有。告子即 主张“生谓之性”。 《告子》上: 告子曰:“生谓之性。”孟子曰:“生谓之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诩之白犹白 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认为“生谓之性”,即天生的本来状态叫做“性”。而孟子则认为“生”与“性”不同,犬 之性与牛之性不同,牛之性与人之性不同。孟子所谓的人之性,是指“人之所以与其他存在不同 [1] 之性” ,即人之为人的本性。因此孟子所谓的“性善”,亦是抛开形躯我,抛开一切感官经验, 专指其内在自觉心。 在《离娄下》中,孟子也指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人与禽兽的区别本就很稀少,其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人性。这种人之性是人发自内心的本性, 不是由外物驱使的。舜能明了事物的道理,又能懂得人际关系的实质,这是由他内心保存的仁义 决定的,是由其内心本性的善去做出他的行为,而并非是由外力迫使勉强去行仁义,不是被动的 按社会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去做事。“由仁义行”才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而“非行仁义”。 [2] (二)所谓“性善”之“善”,乃指“性之‘实’含有实现价值之能力” 。 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劳思光认为“情”训为 “实”,其“情”即为真性情,是指一种天生的素质,正如善是人之天性如此,是天生存在于人 内在自觉心之中的。人之“性善”即指人之本性为善。这种“善”在劳思光看来,是一种实现价 值之能力,是指人的一种潜在能力,实现人的价值意识的能力,“性善”即指这种能力内在于性 之实质中。这与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有一定相关性,但也有本质区别。其相似性在于,德性和善 都是一种美德。德性即美德,是人内在的心灵原则。在苏格拉底看来,德性人之为人的品格,是 一种过得好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是让人过上好的生活的最高记忆。而孟子所谓的“性善”之 “善”也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质特性,德性就是最高的善。但是两者本质上又是 不同的。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这种德性是理性层面上的,并不是价值意识范畴。而孟子所 说的“性善”之“善”是指价值自觉,是属于价值意识方面,是应然问题,也即应该不应该的问 题,而非实然问题。 (三)所谓“性善”,即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 孟子在驳告子中更加阐明了“性善”这一观点。 《告子》上: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

文档评论(0)

企业管理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计算机三级持证人

从事多年企业管理、在团队建设、员工培训、营销提升、组织架构有多自己的经验,希望在这个平台分享及帮助更多的公司或企业!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09日上传了计算机三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