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的祖先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与科学探索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传统节日缺乏完整的、正确的认识,孤立地宣传某个节日,纠结于某些节俗的兴与衰,是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渐行渐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讨论我们的节日与节俗,需要弄清节日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节俗活动的本旨与功能是什么,又寄托着人们什么样的期盼和追求。 首先,我们的节日,是有其规律、也有其系统的。这系统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一个是节气系列,一个是节庆系列。立春、清明、霜降、冬至等,属于二十四节气,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则属于节庆系列。排列这些节庆日,我们可以 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恰好是一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以及一月十五(元宵)、七月十 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等。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月亮的圆缺周期相关,而节 期的间隔大致相等,节庆日则选择容易被记住的日子。二十四节气,大家都知道,是 科学推算出来的,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相关,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几乎是 不变的。这两个系列的产生,都基于中国的历法。 我们的先民,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观测探索、归纳升华的天文学成就 和历法,是值得中国人引为自豪的。而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掌握季节时令,指导农 业生产。也正是在长期沿续的农业社会中,一年四季的重要时间节点,逐渐形成了相 应的节日与节俗活动。节俗活动由简单趋于繁复,由不定型趋于定型,其间有补充与丰富,也有变异与淘汰,但根本的一条,就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紧密相关。历史 也证明,只要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不改变,“移风易俗”的号召总是阻力重重。 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近年来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城市人 口急剧增加,使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许多节 俗活动仍停留在农业社会的节奏上,致使传统节日也就出现与社会脱节、与人民疏离 的趋势。换个角度说,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节庆,就能够广受欢迎,迅速 崛起。最典型的例子,是“双十一”、“双十二”这种“无影造西厢”的新节,竟然 会引来全民狂欢。这种新节崛起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必须打破默守成规的旧观念,重塑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新节俗,才有可能复兴我们的传统节日。 回观历史,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节俗,从来就是处于变化之中的。首先,节庆的时间会有改变。比如说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是汉代才确立的。《尚书大传》中说,“夏 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为正,周以仲冬为正”,秦代更以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又如 接财神,清代以正月初二为多,而当代则以正月初五接财神最盛行,还有人为了抢先 接到财神,在初四就“抢路头”。其次,节俗的内容会有差异。如端午节,南京以西, 是纪念屈原;苏州以东,是纪念伍子胥。又如古代由女性祭灶,到明代变为禁止女性 祭灶。最初只有送灶君上天,后来又增加了接灶君归位。至于冬至要不要喝鸡汤,春 节吃年糕还是吃面条,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最重要的是,节俗活动的内容也在 不断变化中。先秦时期,因为人的生产技术水准较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很高,将 未知的自然力量视为神秘,力图以种种方式与其协调。祭百神、祭祖先,就是为了感 谢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庇护了百姓,希望来年仍能得到他们的庇佑。汉魏以降,随着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岁时风俗中世俗生活的内容渐渐增加。 即以新年节俗为例,晋代除夕活动的中心已是辞旧迎新。《荆楚岁时记》中说到“相聚酣饮,请为送岁”。家人团聚守岁成为定例,且以为子女守岁能为父母延年益寿,有“守冬爷命长,守岁娘命长”的俗语流传。此后新年节俗不断拓展,将时段相近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融汇进来,从腊八、祭灶到元宵,前后长达一个多月。节俗内容也在陆续变化中,如汉代的门神是神荼与郁垒,到唐代换成了秦琼与尉迟恭。同在唐代,又增加了钟馗的传说。到明代初年,因朱元璋的提倡而增加了春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财神信仰的出现。赵公元帅的财神形象,是在明代万历年间 出版的《封神演义》中完成的。民间接财神的风俗,实际上是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 济萌芽,商品生产和贸易发达,市场经济兴旺,拜金思想渐盛的反映。清代以来,祭 拜财神已成为新年风俗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且产生了关于“五路财神”的种种说 法。直到现在,正月初五接财神,仍是与初一拜年不相上下的节俗活动。近年来在重 阳节俗中增加敬老的内涵,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文档评论(0)

137****4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网文天下

认证主体郭**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