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劝学》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课题:《劝学》 教材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另外还收录了孟子议论治国的《寡人之于国也》、贾谊总结秦朝过失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三篇文章。阅读这一单元的文章,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是论事学习的重要性、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性散文。本文只选取了《劝学》原文中前六个自然段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不仅论述了学习的意义、规律和内容,还涉及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从说理的角度看,设喻与说理巧妙结合,深入浅出,简明精炼,对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训练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册必修教材的学习及部分选修文言文教材和课外文言文的拓展,学生已经初步完成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了解和认识,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高中生的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理清文本结构。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写作。 对比阅读,感悟荀子的“劝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文本结构的梳理。 2、学习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方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黑板、板擦、粉笔、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梳理问题,进行探究。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题目进行了探讨:(回顾内容,加深印象) 本文标题是“劝学”,谁在劝?劝的谁?学又应该学什么? 首先,明确了“劝”的含义,在本文中,劝是“鼓励、劝勉”之义。谁在劝?在文中出现了两种可以作为问题答案的称呼——“君子”和“吾”,文中许多段落都出现了“君子”,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性非异也”等,作者通过强调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君子,所以是“吾”在劝。 关于劝的对象,文中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出,可以理解为像蓼蓝一样和一块粗质的璞玉需要去除杂质进一步提纯的人;像木、金一样需要进一步磨炼、打造以便发挥更大价值的人;走不快甚至某方面能力欠缺而又想有所成就的人;主观条件好但又一曝十寒的人;内心浮躁不专一的人,等等。(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人都是劝的对象) 关于学什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做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习提高品德修养。(补充:荀子有这样的论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所学习的是儒家的经典,而且重视的是高尚品德的培养。因此,《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关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君子品德的修养。) 2、本篇题为“劝学”,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写与学无关的其他事物,有什么作用?与标题是否矛盾?(引导梳理文章) 明确: 先梳理每段中的“大部分其他的事物”是些什么,这样写的意图以及与“劝学”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二段: 第一组事物:青与蓝,冰与水。 第二组事物:直木与轮,金与利器。 中心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 变化 后 蓼蓝 萃取 (纯度上的变化) 靛青 水 凝结 (形态上的变化) 冰 木 受绳 (形状上的变化) 直 直木 用火烤(形态上、功用、性质上的变化) 轮 金 用磨刀石磨(形状、功用上的变化) 成器 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两组事物都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说理的,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指向人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后天的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旨在说明:人经过广泛的学习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可以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君子。(可积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来形容徒弟或后辈胜过了师父或前辈) 第三段: 招手 登高 见者远 呼喊 顺风 闻者彰 脚走不快 假舆马 致千里 不能游泳 假舟楫 绝江河 生非异 假于物 君子 开头“思不如学”并没有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接着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说理。“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都是说利用外界条件得到的效果更好。进一步总结: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并非天生比一般人好,而是靠后天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外界条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四段: 第一层,说明学习贵在积累。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