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数学新课标的量感.docxVIP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数学新课标的量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9108035856(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QQ:3005833200。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免费下载、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数学新课标的量感 量感,2022版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主要表现”中唯一新增的内容。 一、读作量(liàng)感,还是(liáng)感 直到昨天看到马明洋老师的公众号中讲到关于量感的读音,才引起我的注意。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这里读作第四声,此时的量是一个名词,和数(shù)感里的名词数(shù)是一致的。今天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这本书籍,里面对于量感的读音进行了阐述。书中这样写道: 量感的“量”可以读二声liáng,也可以读四声liàng。如果读四声,那“量”是个名词,这个量感与2011版新课标中的“数感”高度重合,因为“数量”本身已经在数感之中。所以,这样的量感就没必要再新增。 如果读二声,那“量”是个动词,感觉上,它依然与2011版新课标中的空间观念交叉,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时的“量”是一个真实的动作,被“量”的对象或者是一个平面,或者是一个真实的物体,总之要动手操作才行。而空间观念的关键词是"抽象" "想象" "描述",除描述之外,其他都是空间想象的思维活动,关注的焦点在于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或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何特征。而读二声的"量",与这些关系都不大。 因此,在2011版新课标的10个核心词当中,感觉上与量感比较接近的数感和空间观念,其实与"量"(liáng)都没有直接关系。 这样看来应该读第二声比较合适,但是在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何为量感,为何强调量感,如何培养量感 》中读的是第四声。只能以后慢慢继续学习,再进一步理解了。 二、“测量”“度量”与“量感” 量感中的“量”是指度量,量感对应的课程内容要求主要是测量。度量和测量这两个词的同时出现,就引发什么时候用度量、什么时候用测量、什么时候二者可以混用等困惑。分析度量与测量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化解困惑、深化对量感意义的理解,并对与量感相关的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度量和测量在英文中分别对应measure和measurement两词。这两个词的词根一致,都是measure,但词性有所不同。其中measure既可做动词又可做名词,所以度量和测量两个词确实可以混用。而measurement只是名词,指内容要求中的测量。由于词性不同,这两个词在内涵上的区别得以显现:测量(measurement)以数字形式和代表物理属性的单位为基础,无论是依据还是手段,都相对有板有眼,严格规范。度量(measure)作为动词使用时,有估量、判定的意思,与汉语中“度”字具有的判断意思相近,适用的范围更为开阔,表现方式也灵活得多。 对这两个词的咬文嚼字是有意义的,测量(measuren nent)侧重于在统一计量单位基础上,对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运用,偏技术性和操作性,重在结果。而度量(measure)是关于事物的物理属性可不可以计量以及如何计量的判断与选择,重在过程,这也是量感中的“量”是指度量的原因。 三、如何把握量感的内涵? 一是量感始于测量教学的起点处。 作为内容要求的测量,是对日常生活中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容积等等的计量。如果直接从认识尺、秤、温度计等等出发,测量就成了一个技能性目标,需要做出判断的空间狭窄,量感可有可无、难以生长。所以,对每一个需要测量的对象来说,都要与“灌输”保持一定距离。从不了解测量工具、不知道测量单位的时候开始,就进入适宜量感生长的环境。 二是关注用不上测量工具的场合。 即使已经学过对某种对象的测量,已经知道相关的测量单位,会使用测量工具,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测量有关的真实问题时,如校园的路有多长,校园面积有多大,刻有校训的石头有多重,篮球球筐有多高,等等,虽然已经知道测量单位和工具,仍有可能束手无策。所以,当已知的测量工具都派不上用场,“灌输”几乎不起作用时,也就进入了适宜量感生长的环境。 量感需要的生长环境说明,认识尺、秤等测量工具当然重要,而当没有这些工具,或者虽然有工具但不会用或用不上时,还能不能对长短、轻重、大小、多少等做出合理的判断更重要。需要判断的场合,都是适宜量感生长的环境。量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下,仍能对观测对象物理属性的计量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如何做出合理判断,反映出量感的核心内涵。2022 版课标对此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一是“直观感知”:“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二是“选择”:“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三是“估计”:“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直观感知是判断的基础,与"三会"中的数学眼光有关。选择是判断的依据,与"三会"中的数学思维有关。估计是对判断结果的表达,与"三会"中的数学语言有关。 四、如何发展学生量感 (1)在亲历度量过程中逐渐形成量感 (2)在想象、推理活动中发展量感 (3)在估测与对比中增强量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vip
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料、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认证主体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免费下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