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全套教学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2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文学属性;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 第二节 文学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艾布拉姆斯 M.H.Abrams;第二节文学的文化属性;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在西方则是16至18世纪。;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大体形成了: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的意味。;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0;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 相关文章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美》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个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人类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16;文学中的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定义: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特征: 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本章小结;第二章 文学和社会生活;第一节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第二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三节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第一节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1、文学与生活的一种根本关系 “源泉”旨在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活动过程的极端重要意义和价值。 2、这一说法的依据 A、哲学依据: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B、心理学依据:人的思维活动受制于外物的作用,没有客观外在事物提供刺激和动力,思维活动不会产生。 C、创作实践的依据:所有类型和样式的文学中,找不到一部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的作品。写实型、写景型、抒情型、虚幻型、荒诞型等都是如此。;第二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2、社会结构的基本层次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马克思《政治

文档评论(0)

1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