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画家笔记及作品解析.docx

陈丹青的画家笔记及作品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陈丹青的画家笔记及作品解析 摘要:《陈丹青音乐笔记》这本集子, 是1992年到1998年作者躲在纽约期间, 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陈丹青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 在这本音乐笔记中用他的眼光来看待音乐, 发表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也正是因为他的非专业, 让我们看到了普通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的态度和思考, 而基于他的画家与作家的功底, 他的文字更是耐人寻味, 这本书虽然没有专业的音乐解剖分析, 但是从他细腻具体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 引发不一样的思考, 和专业人士相比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一、作者介绍 陈丹青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以《西藏组画》闻名于世,他在绘画之余发表了数十部文学著作,涉及文学、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陈丹青音乐笔记》一问世就受到了广泛关注。陈丹青其实是一个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可是他却在书中说“我不过是写关于音乐的日常见闻,并不真在谈音乐”,这种对待音乐谦虚平和的态度,是很多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都不具备的。陈丹青从小就钟情于古典音乐,他认为音乐不光是听的,更是与心灵对话的一种方式。 二、内容分析 这本书是陈丹青在美国的时候写的,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他听到的音乐不仅仅是一段段的旋律这么简单,更是夹杂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想念。正如他在《外国音乐在外国》中写的那样,音乐是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的:听到《斗牛士之歌》的时候,他会想起在上海与朋友们用上海话唱《卡门》主题歌;听到《圣母颂》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朋友家那台珍贵的唱片机;而听到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的时候,就算在知青插队,也会觉得生活的美好与希望……音乐能够唤起人的记忆,同样也能够激励人心,这就是陈丹青在音乐中体会到的最真切的感受。 陈丹青十分热爱现场演奏,更是惊叹演奏家们对音乐的严谨与投入,在《灵堂的琴声》中,他坦言自己很后悔没有能够看见霍洛维茨老先生的现场演奏,而第一次见到这位伟大的演奏家却是在他的追悼会上。“脑袋低垂,稳坐后,他周身极少摆动。手掌巨大肥厚,每个指端微微上翘。他并不由上而下地‘弹’,十指只是轮番向键盘伸缩撩拨,状如飞快的抚摸。奇怪,他的著名的左手的力度,那排雷轰鸣般的低音,即处于如此这般。镜头移近了,移向他皮肉垂挂的老脸——一滴鼻涕,正凝在他巨大的、西方人才有的鼻孔边缘。全场肃静。那一曲记得是弹奏李斯特,曲罢,他欠身取过琴面上的白手绢,笑吟吟拂拭了,这才起身蹒跚走到疯狂叫喊的观众面前。”这一段对霍老演奏时候的描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陈丹青作为一个画家,他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细致的观察,以至于在描写这一系列的动作时,会尤为细腻真切,让人感觉仿佛这一幕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生动极了。众所周知,霍洛维茨是个天生具有浪漫气息的钢琴家,他总能在音乐中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而这一部分往往会成为全曲的点睛之笔,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明明听众们很喜欢这种美妙的创作,可是他的这一做法却不被乐评界理解。1989年,霍洛维茨带着他最后浪漫的气息安然逝去了,钢琴的黄金时代也从那一刻结束了。陈丹青在书中前往霍洛维茨的追悼会上的时候提到一点令我十分感动,他说在国内,一位名人的殡仪自己是无幸前往的,即便是要去,大概也得排上几小时的队或者找许多层的关系,而霍老这样大师级人物的追悼会,自己是从未想过能够参加的,而令人惊讶的是,霍老的告别仪式竟然开在一个连大门都不起眼的小教堂里,免费向公众开放,来告别仪式的人们虽然有的拿着购物袋,有的抱着刚从幼儿园接回的小孩,虽然着装简单,看似随意,但是眼中都满含着泪水,神情庄重,充满了对霍老的尊敬,那是一种由心而生的崇敬与缅怀。 陈丹青尊敬演奏家,更尊敬像霍老一样伟大的演奏家,他们将自己的心血都投入在了音乐之中,所以才会感人至深。有句话说的好,好音乐永远是不会被辜负的。他在《告别交响曲》中写道,自己一直在听的古典音乐电台突然有一天停播了,而取而代之的是风靡的摇滚音乐,而这件事也引发了他对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的思考。陈丹青描述的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在当今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在我看来,音乐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古典音乐追求形式上的严谨,内部结构复杂,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性,表达情感隐晦委婉,而流行乐讲究的就是简单直接,追求感性的表达,篇幅短小结构紧凑,通俗易懂。他们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并不能因为你喜欢古典就说流行乐就是肤浅的,也不能光听流行就觉得古典乐已经过时了,它们应该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该互相排斥。每一种音乐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与意义,是任何一种其他形式都无可替代的。 但是放在当代来看,我们都拥有听流行音乐的心情,但却极少有人拥有沉下心来听古典音乐的兴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陈丹青认为,流行音乐有如感官的万能涂料,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