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法一:定点观察。定点观察要分为三个步骤:①选择最佳位置;②锁定中心景物;③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 在观察景物的时候还要注意:①捕捉景物的颜色、姿态、气味等; ②变换各种视觉; ③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 * 方法二:移步换景观察。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换景”观察有两种方式:①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②对不同景物作移动观察。 方法三:时间变换观察。因为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 * 【3】选好角度 , 按顺序写。 ①空间的变换: 高——低; 远——近; 整体——局部。 ②时间的变化: 早——晚; 春——冬; ③游览的先后。(游踪) * 2、融情于景 表达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要在写景中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 3、抓住特点观察和景物描写的方法:加修饰语,用修辞,融入感受,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A、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音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B、注意把握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事物的特点。 * 写作板块充分结合课内文本,让写作教学更有据可依,增强了整体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有效交流。 * * 单元学习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句,背诵并默写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感悟作者情感。 3.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重点) (重点) (难点) * 教材编排 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七年级混编),第三和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文言文的集中编排,便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利于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可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学生文言素养。 把原来的第五单元挪到第三单元的位置,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 第三单元 三峡 南北朝写景文(骈文特色)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写景文(骈文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写景文(散文小品)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写景文(骈文特色) 唐诗五首 唐代律诗(初唐到中唐) * 第三单元编排 阅读+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补白(关于律诗) * 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造化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景物描写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教学方法 本单元是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次集中学习文言诗文,可在七年级分散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共同特点,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1、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字词句。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在疏通文本后分类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自主的思考与系统的归纳使学生解读文言的能力不断增强。 引导学生学会前后勾连。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想到《孙权劝学》“但当涉猎”;由“盖(竹柏影也)”想到《狼》“盖以诱敌”;这是同义勾连。由“(庭下如积水)空(明)”想到《三峡》“空(谷传响)”,由“与(其奇者)”想到本课“(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这是多义勾连。《三峡》中“自”两见,“绝”三见,“清”两见,意义各有不同,这是同课勾

文档评论(0)

188****79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