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三支柱型农民退休制度探讨.docx

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三支柱型农民退休制度探讨.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三支柱型农民退休制度探讨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和农民分化日益明显的现实国情下,因缺少制度性退休约束,高龄农民的生计性“无休”现象愈发明显,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并可能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基于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外经验的考察发现,建立农民退休制度以保障农民老年生活具有可行性。以农民分化为基础,本文尝试探索建立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农民老龄年金为补充及土地流转或宅基地复垦后“地票”交易下的经营转移收入为提升的三支柱型农民退休制度,通过为农民年老后的生活提供制度保障,使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并形成农业劳动力“老年离开,年轻进入”的良性循环,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退休是指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导致劳动能力完全或部分丧失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国家为肯定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劳动贡献,给予其长时间休息的权利,遂制定了一种保障退休人员安享晚年的退休制度。退休制度通过赋予退休人员闲暇时间实现其休闲娱乐,又通过退休金或养老金的发放保障其一定的消费能力,对退休人员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进行双重保障。当前我国的退休制度以单位为依托,大部分农民因无单位依托,并未享受到退休保障,而主要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及家庭经济状况决定是否退出劳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程度加深,纯农户比重下降,劳动参与的非农化趋势明显,雇佣关系也逐渐显现。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国家对“三农”领域支持力度的增大及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有必要探索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因此,本文旨在以农民分化为基础,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设计基于农民老龄年金和土地流转或宅基地复垦后“地票”交易的农民退休制度,通过参保缴费所得的农民老龄年金和经营转移收入对农民退休后的生活进行保障。 一、农村老人的“无休”特征及其影响 (一)农村老人的“无休”及其特征 “无休”与“休闲”“退休”相对应。农村老人的“无休”包括想法行为与制度规定双重解释。在“休息”这一想法行为层面,是指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农村老人会一直参加劳动,而与其年龄无关,即“无休止劳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日益凸显,农村老人“过度劳动”现象也越发普遍。农村老人过度劳动是指农村老人为维持生计或出于其他目的而延长其生命周期内劳动时间,导致其劳动参与程度远高于城镇老人的现象。农村老人过度劳动的程度可用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行衡量。2015年我国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人在业率明显高于城市老人,60岁及以上农村老人在业率为39.22%,比城市和镇分别高出31.98和15.12个百分点,按年龄段分,农村低龄(60~64岁)老人的在业率更是高达61.6% (二)“无休”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及乡村振兴的影响 1.“无休”与农村老人生活质量 不可否认,适当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对农村老人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当前我国农村老人的“无休”一般是以谋生为目的,是制度性退休安排不健全情境下,农村老人自发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社会行为或养老模式。生计性“无休”下,农村老人长期的劳动参与,尤其是农业劳动参与将影响其身心健康。“无休”对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作特征及环境两方面。一方面,农业劳动是一种长期重复、单调、机械的劳作,会使身体某一组织负担过重,从而影响组织均衡发育,进而影响农民体质健康 2.“无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与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日益严重,留守下来的农村老人成为进行农业劳作的主力,也称之为“老人农业” 二、退休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一)退休制度的起源 现代退休制度起源于西方,在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而建立。1889年德国通过了首部有关退休的法案《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明确了退休制度的两个核心要素,即最低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进入20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发展加速,人均预期寿命增加,雇佣劳动关系逐渐普遍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保障责任逐渐由家庭转向社会,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一般选择采用“淘汰老龄员工、吸纳年轻职员”的方式来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劳动者年老后退出劳动工作岗位的理念日益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西方国家受贝弗里奇型社会保障(即普遍社会保障形式)的影响,开始建立和发展以养老保险为主要支撑的退休制度。退休年龄、缴费年限、退休待遇等要素是维持退休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基本要件,其中退休年龄的划定与最低缴费年限的设定是现代退休制度的关键点。 (二)我国退休制度的变迁 退休是基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而建立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安排。随着社会分工日渐细化,人们依赖外界市场或单位获取多方面保障的程度加深,年老后的养老保障责任逐渐由家庭单一主体责任转向家庭、单位和社会的多主体责任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