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线化妆品营销病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把脉专业线化妆品营销病症   总营业收入突破1600亿元人民币、美容机构数量达到160万家的庞大规模,使得化妆品专业线逐渐浮出水面,与整个行业的确庞大规模不对称的是,迄今为止美容行业尚未出现类似于日化行业宝洁、联合利华一样的领头羊,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来看都是如此:大多数企业年销售额不过几百万元左右,尚不及一个三类日化品牌的市场运作费用;某些在业内如雷贯耳的专业线品牌反映在市场终端消费者心目中却很茫然。此外,每年不断有新品牌进入这个市场,也不断有老品牌黯然出局。有权威数据表明专业线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撇开其它因素不谈,关键还是在营销方面发生了病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病症一:重渠道,轻终端   几乎所有的专业线市场推广大都以产品加盟的方式来进行,即以美容院首次购买一定量的产品为加盟条件取得加盟权,这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所有营销活动的重心偏移到如何争取美容院加盟来进行的话,那么实质上是将美容院错误定位成变相的消费者而非合作伙伴,没有考虑如何协助美容院展开营销活动、帮助美容院吸引消费者,缺少与消费者沟通这一环,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仅仅是将产品从厂家或代理商仓库中转移到美容院,容易导致美容院患肠梗阻而消化不畅,造成市场相对饱和。 在现代营销环境下,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应以消费者为导向,真正的产出并非来自美容院而是来自终端。因此企业的所有营销活动应当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一切围绕消费者来进行。渠道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的为终端服务,只有终端消费者真正接受认可了你的产品,渠道才能畅通无阻,建立的销售堡垒才能战无不胜。 病症二:重形式,轻细节   所谓大企业重经营管理,小企业重营销策略。由于专业线企业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因此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找一种有效的营销模式,以期在市场决战中无往而不利。于是各种形式的营销模式纷纷出笼,并被企业做为秘而不宣的制胜法宝。这种心态犹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即使是一个藉藉无名的后生小辈,只要能得到一部武功秘籍便能扬名立万一统江湖。但无论是“葵花宝典”或者是“九阴真经”,一招一式的图解必须连贯且极尽其详,否则即便是欧阳锋这般高手,也逃脱不了走火入魔的厄运。更有甚者,某些精心炮制的所谓营销秘籍看上去洋洋大观,听起来很美,其实细细剥来言之无物,犹如花拳绣腿不堪一击。   因此,形式固然重要,而魔鬼藏在细节中。无论是当下流行的“前店后院”也罢,“美容自选超市”也罢,模式本无对错之分,关键是细节到位,便于执行。即无论是什么样的营销模式,应当围绕模式本身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并且简单易行、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此,才是有效的营销。 病症三:重战术,轻战略   许多企业患上了一种“短视症”和“躁动症”:重战术、轻战略,过于拘泥于眼前一些技巧性的策略,普遍缺乏系统性的营销战略管理体系,没有人专职进行企业营销战略系统的中长期规划,营销人员更不知道企业的营销战略到底为何物。   股神华伦·巴菲特说过: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战略就是提出要做什么的问题,是发展方向;而战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围绕方向产生的技巧性行为。因此任何营销战术的运用必须以营销战略为基础,战术上的失误可以通过不断调整修正来进行弥补;而战略上的错误则将导致企业误入歧途甚至走上不归路。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企业虽然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却最终仍落得个惨淡收场,主要原因即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   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整合内外资源,制订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营销战略计划。不但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应当清晰地知道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且一定要将之贯彻到全体员工,尤其需要强化市场营销人员的战略意识,以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病症四:重概念,轻品质   众多营销理论认为,这是一个差异化为王的时代。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一个没有差异化的品牌难以脱颖而出,而独特的产品卖点是品牌差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抱着断章取义的观念,一些企业在产品开发时刻意追求卖点的新颖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从早期的果酸、SOD、羊胎素、维C到目前的表皮生长因子,专业线化妆品已成为概念炒作的急先锋。为此,许多企业在现有产品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便急于跟风开发新品。但事实上产品卖点并非差异化的全部表现。大宝SOD自10年前推出市场,从包装到成分至今仍一成不变,却一直是大宝系列的拳头产品。又如百年品牌麦当劳,主打食品还是汉堡包和炸薯条,他们所做的就是不断研究如何使汉堡包更能符合消费者的口味,而不是一味的寻求更多的产品卖点。   企业应当在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公司现有资源及维持品质标准所需的成本中寻求最佳平衡,在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上开发对路有效的产品,而避免刻意追求过多的卖点。如果品质得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