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心得doc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看见,并且追问 ——读柴静《看见》有感 建工14-11班 徐佳杰 我之所以无厘头地把柴静的《看见》当小说来读,是因为它在客观理性的述说中完成了文学意义上的描写和塑造,富有了艺术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启迪性,而且如果是小说,那些不该发生的故事和那些人性之恶便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这自欺欺人的把戏,我常常叫它理想,因为它是我心中总难以熄灭的灯火。 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我们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 演艺明星、商界精英、市井小民、社会游魂等各色人群,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在节目中与他们促膝交流、并肩而行。 读《看见》,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揭开生活雾霾的书,也是一部打开心灵窗口不懈追问的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看见》吸引我的,不是已经被时间淘洗的事件, 故事脉络、情节悬念、人物关系、语言张力、现实场景,散落开来或者说弥漫其中的强烈自省意识 倔强的叛逆与可爱的执着,尖刻的思索与真诚的感悟,调侃的温馨与狂放的进取。 我在阅读的时候深切地感到了心理的跌宕起伏,它引领我不由自主地展开对人生与命运、性格与成长、理想与现实、社会与家庭、奋斗与友情、思维与方法的思考。 但一个个人物却仍像雕塑般立在字里行间,他们双脚沾满旷野的泥土,脸上飘扬着人间的浮尘,眼里透着对生活的渴望和追问。撤掉镜头的柴静成了一位素描手,三笔两笔便为我们还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在既波澜壮阔的生活舞台上,做着生命的表演,或落寞无助,或精彩惨烈,或丑陋可憎。 她的职责和选择,让她没有领我们看遍烂漫的山花,听流水轻唱,细语欢歌。却掘开一条布满矛盾的河流,让我们看失控的河道和河水中夹杂的尘沙,然后让我们自己从怒吼咆哮和忧伤惨烈中寻找宁静和温馨的答案。 她把骨子里的文艺气息,在一件件添堵的事件和端坐的当事人面前,一层层剥下来,留给了犀利的追问和宽容的探讨,然后落成了书中雨点一样敲打的文字。 她一定渴望换一种姿式,跟我们重新述说,那些过往,那些回忆,那些温情,那些忧伤,还有那些困惑。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在简洁文字的包装下,即使时过境迁,也并没有减缓它的冲撞力,一次次袭向了读者的心灵。她在场,却故意冷眼相向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互相折磨与搏弈。她用这种方式试图解开与拯救。 正如她把与领导与同事的交往也不断拆散开来一样,让每一章节的主体事件不那么孤立,不那么生硬,不那么缺少人情和人性,确保自己所拿出的每一块布料都有粗糙或细滑的真切质感。

文档评论(0)

139****0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