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损伤防治专家.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 解读 近二十年来,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其神经系统伤残不但没有减少反呈增加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外迄今尚无统一、规范的早产儿脑损伤诊断标准和防治方案供临床医师参照应用,从而使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治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背景、目的与意义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新生儿专家,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内、也是国际上第一个“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以期规范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和减少远期伤残的目的。 背景、目的与意义 概 念 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BIPI)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和出生后的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或/和出血性损害,可在临床上出现脑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导致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患儿死亡。 包括: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与早产儿脑病; 生发基质出血-脑室内出血; 缺氧缺血性脑病; 出血或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后脑室扩张与脑积水。 常见病理类型 诊 断 依 据 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诊断: 1.病史:有可引起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 4.脑功能监测; 5.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损害。 一、病 史 可引起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⑴脑缺氧缺血与血流动力学紊乱:严重宫内窘迫与出生时窒息、高或低碳酸血症、循环衰竭/休克、低血压/高血压/血压异常波动、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严重脱水、低体温、宫内生长受限、严重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 病 史 ⑵感染与炎症反应:绒毛膜羊膜炎、宫内感染、出生后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⑶血液系统疾病:出凝血异常、中-重度贫血、红细胞增多症-高粘滞血症、抗凝血酶缺乏、纤溶酶原缺乏等。 病 史 ⑷产科高危因素:血栓或羊水栓塞、孕母合并症/并发症及不良嗜好(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贫血、吸烟、吸毒)、异常分娩史(急诊剖宫产、胎盘早剥、产钳/胎头吸引助产、肩难产、急产、滞产)等。 临 床 表 现 可有以下临床表现:中枢性呼吸暂停、抑制状态、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或血压波动、意识改变、惊厥、颅内压增高、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等。 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 主要是头颅B超与MRI; 头颅CT不推荐用于新生儿/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 头 颅 B 超 ⑴脑水肿:弥漫性脑实质回声增强;侧脑室显著变窄呈裂隙状或消失;脑结构模糊及脑动脉搏动减弱。 ⑵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早期病变部位呈粗糙、球形或大范围的回声增强区,回声应高于脉络丛;随后脑实质回声可转为相对正常;但病程进展,原回声增强部位可形成多发性小囊肿(多囊脑软化);以后小的囊肿可消失而遗留脑室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并可与侧脑室相通形成穿通性脑囊肿。 头 颅 B 超 ⑶脑梗死:脑实质内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回声增强区及脑水肿形成的肿块效应;随病情进展,病变区可呈边界清楚的“球形”、“三角扇形”或“楔形”强回声。 ⑷室管膜下出血:室管膜下区域的中-高度强回声光团。⑸脑室内出血:单侧或双侧脑室内的强回声团块,出血可以占据侧脑室的一部分或充满整个侧脑室。 头 颅 B 超 ⑹脑实质出血:脑实质内的局灶性、团块状强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增强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单个或多发;出血量较大时可引起脑中线结构移位,吸收后可形成囊腔或空洞。 要 求 颅脑超声检查需在生后24小时内、3天和7天各做一次,以后每周复查1次直至出院; 必要时可随时检测:如机械通气治疗、DIC、重度窒息、病情突然恶化或明显加重时。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上排:生后1周,脑超声显示脑室周围强回声反射;下排:生后3周,超声显示形成多囊脑软化。故:强调动态观察的重要性。 头颅MRI检查 常规MRI:白质非出血性损伤早期T1WI表现为白质区域的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后期为T1WI信号消失或低信号或白质容积减少,T2WI为高信号或表现为弥漫性过度高信号,严重者有脑室形态改变。 头颅MRI检查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MRI-DWI):早期表现为高信号(1-2周内),晚期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建 议:颅脑MRI在生后4~14天做首次检查,纠正胎龄36~40周或出院前做第二次检查,此时的MRI检查对判断脑发育和评估预后价值较大。 为什么不使用头颅CT 2005年第八版及2011年第九版《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均明确指出:由于头颅CT不能敏感反应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因此,对诊断新生儿脑病是没有帮助的。 射线损伤:一次头颅CT的射线量是普通x-ray胸片的200-250倍,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