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课程设计计算书.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名称:岩土锚固与边坡工程 设计题目: 边坡锚杆挡墙设计 院 系: 河海学院 专 业: 地质工程 年 级: 2010级一班 姓 名: 林弟涛 指导教师: 赖勇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2013年 12月 31 日 课程设计说明书 1前言 1.1任务由来? 该高切坡位于大昌镇政府北西侧约200m处,当地政府于2005年因修建移民迁建房人工开挖形成的,为岩土质高切坡,坡高5.5m~23.0m,该高切坡物质组成为上土下岩高切坡(即岩土质),高切坡区岩体较破碎,表层风化裂隙较发育,多数呈碎块状,第四系土层厚度0.50m~3.10m,土体均匀性较差,下伏基岩主要为灰岩,局部夹泥灰岩,因此组成坡体的岩石为软硬交替产出,加之差异性风化作用,裂隙发育地段将产生掉块而逐步形成凹岩腔,使上部岩体失去支撑,一旦卸荷裂隙贯通,高切坡坡顶局部岩、土体将沿贯通裂隙面产生掉块、崩塌。由于该高切坡为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切坡坡角,因此其破坏模式主要为沿结构面产生顺层滑移。坡脚为在建移民迁建房及移民迁建区街道,因此高切坡所处位置较重要,如果该切坡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在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共同作用下将沿裂隙面或破裂面产生掉块、崩塌,不仅直接威胁到150名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同时危及移民小区街道上的行人及车辆安全,直接经济损失可达600万元。 1.2 目的、任务 1.2.1 目的 由于该高切边坡、不稳定坡迹象明显,危害严重,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该高切坡在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共同作用下将沿裂隙面或破裂面产生掉块、崩塌,不仅直接威胁到150名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同时危及移民小区街道上的行人及车辆安全,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治理工程的推荐方案,对症下 药,提出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点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对边坡治理工程分项结构进行计算、并绘制结构设计详图和编写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①确定边坡特征,防治范围、目标及标准; ②防治工作的结构设计;   ③防治实施效果预测; ④提出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1.2.3 防治原则 防治工程以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方案优化、施工方便为总的原则,具体讲:   (1).经过勘查人员的现场 调查和分析,及勘查和可研报告,在综合分析边坡、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特征、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针对起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确定合理、可行的治理方案。针对大昌镇政府北西侧约200m处高切边坡破坏模式主要是降雨、区内表层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等因素引起一系列特征,可分为上土高切边坡和下岩高切边坡,确定其治理方案为锚杆挡墙的治理措施。   (2).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大小,确定本治理工程为一般永久性工程,各级防治工程必须安全可靠,力求确保边坡在工程年限内的整体稳定。   (3).设计要针对边坡的类型和特征,因地制宜,遵循各类工程配合使用、综合整治的原则,并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   (4).在治理工程中,应在边坡体上建立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治理工程和治理后的边坡动态,检测治理效果,为今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1.3 设计依据 本施工图设计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1)《针对大昌镇政府北西侧约200m处高切边坡勘察报告》; (2)《针对大昌镇政府北西侧约200m处高切边坡图件》 (3)有关的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主要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岩土工程设计》 成都理工大学 许强 李天斌 2.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该高切坡位于大昌镇政府北西侧约200m处,其物质组成为上土下岩高切坡(即岩土质),根据探槽揭露及现场立面图测绘结果:区内第四系人工素填土厚度为0.50m~3.10m,岩土界线分布高程:221.10m~236.60m。高切坡区岩体较破碎,表层风化裂隙较发育,多数呈碎块状。自开挖形成以来坡顶变形特征明显,坡顶所见卸荷裂隙带宽度1.0m~6.0m不等,在6.0m范围内主要发育一组倾向178°(与坡向一致),倾角66°的卸荷裂隙,间距1.0m~2.0m,沿裂隙走向延伸最大可达10.8m,裂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