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的观念性.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民族的观念性 都永浩 ?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民族的本质是观念性的,是观念和精神的实体,它的依据是对神圣的、不可分割的始祖、同一血缘的笃信和崇拜。民族是不可怀疑、不可论证的,因为民族的原则一旦被怀疑、被论证,民族便不复存在。民族成员间并不存在实际的利益链条。在部分民族“精英”的动员下,民族在客观世界以分割国家(多民族国家)权力为主要目标,政治属性是民族表现于客观世界的重要内涵。因此,国家对民族的治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难的,需要足够的智慧和适宜的理念。 【关键词】民族;观念性;观念实体;政治实体 【作者简介】都永浩,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民族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2-0023-06   在各种语言文字的描述下,“民族”被赋予了多样的涵义,差异很大。英文“Nation”原来的涵义是血统来源,因而和“Ethnic group”涵义接近。19世纪末以后,“Nation”才跟政府、国家、人民等概念连在一起。汉文则更为复杂,现代的“民族”概念与氏族部落、部族、宗族、家族等概念混杂在一起使用,很难辨清。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用“民族”、“民”、“族”、“人”、“种”、“类”、“部”、“族类”、“种人”、“种族”、“类种”、“部族”、“种落”等表示民族概念[1],当然,这些词汇也经常指其他类型的人群。   民族的前身是氏族和部落。该阶段,亲缘性(或血缘性)与社会、政治实体是完全融为一体的,对配偶、成员资格等有严格的限制。氏族制后期,这种限制才逐渐被打破,可以收养子,俘虏不再杀掉,而是作为奴隶使用。这时人类就从原始的民主制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为了防御敌对氏族、部落越来越频繁的侵略威胁和治理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遂诞生。国家最初与民族近乎重叠,甚至将民族的旗帜(图腾、始祖神话、血统等)作为国家的旗帜使用。但是,国家的精英越来越发现民族的朝圣物弊端很多。首先,不利于国家版图的扩张,任何以民族名义①的扩张都会遭到顽强的抵抗,也很难持久地统治。任何民族都清楚,民族主义旗帜下的扩张,必然怀有消灭、驱逐其他民族的目的,民族同化还算是开明的、大度的。其次,也不利于国家的内部治理。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一定会纳入更多的“异质”的民族或氏族、部落的人口,如何治理这些新的人口,或者从长远上如何融合、同化这些人口,显然不能依赖氏族化②的单一的民族朝圣的旗帜。所以,历史上的帝国都需要虚构新的朝圣的旗帜。在通常情况下,帝王将权力来源从民族、阶级改版为“君权神授”,使其更具本体性、神秘性和合法性。东汉的郑玄把天子解释为“于蛮夷称天子,于王侯称皇帝”[2]。唐太宗把所有由他统治的居民视为自己的国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固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3]忽必烈在建立元朝时,马上放弃了民族的准则和根源,诏告天下:“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4]明朝灭亡元朝后,亦马上放弃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承认元朝的正统性,元是“受天明命”,因而继承元朝的明朝也就是正统的了。明成祖认为:“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5]清朝也是如此。雍正皇帝主张“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反对以民族作为君权的来源[6]。显而易见,统治者在夺取政权时,利用了民族的旗号,因为民族是最具有蛊惑力、煽动力的动员工具。而一旦建立了多民族国家,“民族”马上成为疏离国家认同的因素。如果这时再将民族作为权利的根源,以民族为尺度的统治就变得很不稳定,各个民族也会以民族为尺度和原则追求统治权,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就会不断受到置疑和颠覆的危险。因此,民族与国家的分离就成为必然。基于始祖神话、血缘和不基于国家、政权、地域、宗教甚至文化的民族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   国家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民族能够附着的客观实体越来越少,越来越观念化。民族的客观有形表现形式十分有限,也变得无足轻重。譬如语言、风俗习惯和朝圣仪式等,经常作为显现民族存在的形式。国家更重视认同的统一,语言被作为统一认同的工具,至于何种语言文字,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能被所有人接受即可。秦对华夏文字的统一、欧洲历史上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改革、后殖民地国家对语言的重新选择③等,中国有一些古代民族借用其他民族文字创制本民族文字等④,无不表现出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到了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和趋势更为明显。语言显然是识别民族的最有力的有形特征,但它的功能多样化亦是十分明显的。目前,全球语言的趋同化十分明显,强势语言的扩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英语和汉语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世界性语言。各民族语言互相借用现象越来越明显。在一个具有共同认同的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