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1.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的优生学理论 环境决定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例:“给我一打婴儿……”, 洛克的白板说 2、共同决定论 斯腾的幅合论 格赛尔的成熟优势论:双生子爬梯实验,两个同卵双胞胎在不同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到达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据此,他提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观点。 (三)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这两者的作用是动态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能自己与别人帮助下能达到的差距。)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某个特定时候个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而一旦错过就无法再学会。 第三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人普莱尔的著作《儿童心理》出版 。 使其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二、霍尔及其工作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一)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二)将问卷法运用于儿童心理科学研究 (三)撰写了《青少年心理学》 三、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以他儿子为对象使用观察法,做了三年研究。并最早在中国讲述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四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二、儿童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三个孩子年龄 2个月 全身挣扎 5个月 想拿拿不走 脸上盖毛巾 (说明动作由整体到分化的规律) 8个月 轻松拿走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 (三)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指就同一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四)脑的反射活动 1、对生存有意义的反射: 如吸吮、吞咽、防卫和朝向反射等。 2、特殊反射 (1)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2)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3)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 (4)游泳反射 (5)行走反射 (6)强直的颈反射 第四节 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 (一)由上至下 (二)由近及远 (三)由粗到细 三、乳儿期的动作发展(出生~1岁) (二)手的动作的发展 初生~2.5月:双手握紧 2.5~5月:有抓握的愿望,但不能成功。 5月:抓握时用力不当,可以2支手一起玩弄物品,也可在两手间进行传递。 6、7月:可用3、4个手指取物。 1岁:可用食指、拇指抓住物体。 四、婴儿期动作发展(1~3岁) (一)行走能力的发展 独走(13月)→行走自如(1.5岁)→弯腰(2岁)→跳、跑(2.5岁)→上下楼梯(双手扶拦:2岁;单手扶拦:2.5岁)→独脚站立(3岁) 儿童感觉的发展 (二)评定婴幼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1、反射行为: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他们往往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吸吮及心率的变化来表达对刺激的感应。 2、定向反射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即称为习惯化。 3、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4、视觉偏爱:这种方法由范茨最早运用于婴幼儿心理研究中,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也即视觉偏爱。 (一)视觉集中 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但已具备一定追视能力。 (二)光的觉察 (三)视敏度 也称视力,新生儿的视力只有成人正常视力的1/30~1/20,6个月后可以达到正常成人视力的1/5,到1岁时视力才相当于正常成人水平。 (四)颜色视觉:婴儿偏爱暖色、亮色和纯色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