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指标释义.ppt

  1. 1、本文档共1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两个普那霉素 (Pristinamycin)的半合成衍生物达福普汀与喹努普丁,可与细菌70 s核糖体的50s亚基不可逆地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 PAE-SME (抗生素后亚MIC效应) PALE (抗生素后白细胞增强作用):在一些抗菌药物的作用后,白细胞吞噬活性或胞内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抗生素后效应,表型是PAE延长(体内和体外)。阿奇霉素的PALE较强,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较长PAEs的抗菌药倾向于显示最大的PALE,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可使PAE延长一倍(对于G-菌),但白细胞对PAE小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未见有明显的增强效果。 * 青霉素的副作用中,过敏性休克是致命的 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毒性作用易被忽略 脑脊液浓度超过8-10u/ml,即可刺激人体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又发癫痫发作。停药、吸氧、对症处理。 * ?-内酰胺类 T>MIC t>MIC t>MIC t>MIC 时间 浓 度 MIC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 能积蓄于巨噬细胞,且具有从细胞缓慢外排特点,可以在感染部位发挥药物释放系统作用,其作用持久。 临床每日1次给药即能取得理想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概念: 药物峰值浓度越高,对致病菌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当血药浓度达到8~1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时,可达到最大杀菌效应。 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持续长久的药效及PAE及PALE 。 ●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获得较1日多次给药更大的Cmax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日剂量单次给药可降低适应性耐药和耳肾毒性的发生率。 耳蜗毛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氨基糖苷类的过程为饱和过程,在低浓度时如细胞摄取氨基糖苷类已饱和,则增加药物浓度摄取不会再增加。 一日多次或持续静滴时,尽管血浆药物峰浓度相对较低,但是维持时间长,因而有较高比例的药物被肾皮质所摄取,易造成蓄积中毒。 喹诺酮类 ●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PAE较长。 ● 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日剂量单次应用于这类药物的争议较大。 多数为日剂量1~2次给药。 ●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抗菌药物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选择药物 ●根据PK/PD理论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联合用药及时、恰当 常见的引起不良反应的 抗菌药物分布 青霉素脑病(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毒性作用) 表现:反射亢进、知觉障碍、幻觉、抽搐、肌肉阵挛、昏睡及严重精神症状。 原因: ● 剂量过大(>2000万u/日, >500万u/次) 肾功能不全或减退未减量, ● 滴注速度过快(>50万u/分) ● 鞘内给药 ● 长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体内vitB12吸收减少 “戒酒硫样”反应 头孢类药物:头孢唑啉、头孢米诺、头孢美唑、头孢哌酮、头孢曲松、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等 机理:因母核上有硫代甲基四氮唑取代基,与乙醇联合应用时,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被抑制,可引起体内乙醛不能转化为乙酸,从而引起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称“双硫仑”样反应 。 临床症状:表现为颜面潮红、恶心、头痛、血压下降等一系列血管运动性及神经、精神症状。 另外,甲硝唑、替硝唑也有“戒酒硫样”反应。 处理:用药前后7天内应禁止饮酒或含酒精饮料。 氟喹诺酮的光毒性 阳光能量激发皮肤氧自由基产生,启动炎症反应,暴露于阳光的皮肤出现损害。 轻者:红斑、水肿、脱屑、蜕皮、色素沉着 重者:大疱性皮炎、甚至皮肤癌 原因:与FQ第8位基团有关,剂量依赖性 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建议:减少户外活动,不宜长时间在日光下暴露皮肤。 ●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抗菌药物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选择药物 ●根据PK/PD理论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联合用药及时、恰当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目的: ① 增强疗效 ② 减少不良反应 ③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④ 扩大抗菌谱 联合用药的指征 ①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 ②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 ④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如抗结核药 ⑤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减少剂量,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 ⑥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 + SD治疗流脑 抗菌药物协同的机制 两药的作用机制相同-如SMZ-TMP 两药的作用机制不同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治疗肠球菌感染 两性霉素

文档评论(0)

霞霞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