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简介-2010下半学年-简课件.ppt

药代动力学简介-2010下半学年-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9108035856(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2 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 2.2.1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2.2 生理因素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小肠—肝脏—胆汁 药物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3 其它排泄途径 3.1 乳汁 影响因素: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溶性;血浆与乳汁的PH值;药物分子量大小。 3.2 唾液 3.3 呼吸或汗液 游离型药 体循环 结合型药 代谢物 吸收 生物转化 排泄 组织库 结合 游离 结合 作用部位 结合 游离 小结: 本节思考题 1:简述哪些因素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药物由血液向组织分布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药物代谢可在哪些器官进行?主要器官是什么?药酶中最重要的代谢酶是哪个? 4:肾脏的排泄机制有哪些? 5:写出至少4种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说明肾病时需调整剂量的原因。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房室模型 速率过程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一 概述 1 定义: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A(absorption)/D(distribution)/M(metabolism)/E(excretion)等规律速度的科学。 定义: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的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的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s)。 二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one-compartment model) 是最简单的房室模型。 假定身体为一同质单元,给药后药物瞬时分布到全身体液,使药物在血液和各组织器官达到动态平衡。 二室模型 (two-compartment model) 假定给药后药物不是立即均匀分布,它在体内可有不同速率的分布过程,根据各组织器官的血流情况不同,可分为药物分布速率较大的中央室和分布速率较小的周边室 ①中央室包括血液、细胞外液以及心、肝、肾、脑、腺体等血液供应充沛的组织 ②周边室代表脂肪、皮肤或静息状态的肌肉等血流供应较少的组织 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非常复杂,仅用一室或二室模型还不能满意地说明药物的体内过程,需用三室模型模拟。 2、速率过程 又称为动力学过程,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空间转运速度的特点。 通常按药物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或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将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分为一级、零级和米-曼速率过程。 一级速率过程 大多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转运,任一时刻体内药量的消除速率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 特 点: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有关,属定比消除 有固定半衰期 如浓度用对数表示则时量曲线为直线 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X为体内可转运的药量,k为一级速率常数 零级速率过程 药物的消除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恒定,与药物浓度无关,称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特点:主动转运,饱和限速 在临床常用药物中,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双香豆素及丙磺舒的代谢过程属零级速率。 可用方程表示: 式中k为零级速率常数。 米-曼氏速率过程 定义:药物体内的消除速率受酶活力限制,在低浓度时表现为一级速率过程,而在高浓度时由于酶系统饱和,表现为零级过程,称为米—曼氏速率过程(Michaelis-Menten) 特点:当药物浓度远小于Km时,可用一级速率过程近似计算;当药物浓度明显超过消除过程Km时,可用零级速率过程近似计算。 临床药代动力学 安贞医院药剂科 白玉国 Yg_bai@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 临床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实例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 收 absorption 分 布 distribution 代 谢 metabolism 排 泄 elimination 一 吸 收 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通常认为,只有吸收的药物,才能发挥预期疗效,因此,药物吸收的多少与难易,对药物作用有决定性的影响。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 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耗能;可被代谢抑制剂阻断;需载体参与;一般温度相关;结构类似物产生竞争(饱和现象和部位专属性)。 途径: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