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中华文明拐点与近代化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pptVIP

第7讲 中华文明拐点与近代化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观点1:“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评析:(1)中国社会有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由于中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长期领先世界,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当世界向近代过渡时,中国依旧在传统道路上挣扎、徘徊。 (2)近代西方的侵略,一方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①经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政治: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侵略,中国的社会危机逐步加深,促使中国社会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③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的“朝贡体系”到被迫打开国门,改变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 ④思想文化: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如: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等。 ⑤社会转型:西方列强的侵略,欧风美雨使近代中国在衣食住行、派遣留学生、出版报刊等方面逐渐迈向近代化。 综上所述,材料观点从历史实际出发,注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性,是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体现。 观点2:“冲击—反应”模式是错误的。 评析: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1)明清时期的中国具备突破传统框架的基本条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思想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基础,而外来侵略、民族危机是次要原因。 (3)先进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主观努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逐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不过是加速了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进程而已。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1.(视角:全球史观——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解析 据题干,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外交文书改变为“平行的照会文书”。这反映了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故选C项。 答案 C 2.(视角:历史反思——列强侵华的影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主要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践踏 B.英国人处理民事纠纷习惯息事宁人 C.中国的行政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英商华民在华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洋人告华人,管事官要“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华人告洋人时,管事官要“一例劝息”。这说明华人与洋人产生纠纷时,一切都要先经过“管事官”,而不是经过中国的法院,“管事官”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A项。 答案 A 3.(视角:主干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解析 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故A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答案 D 4.(视角:社会史观——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