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脉搏的生理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正常脉搏的生理变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郭三花 岳月梅 忻州职院护理系 生命体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程度的区分及临床常见的4种热型 掌握体温的评估、观察与护理 掌握正确测量病人体温的方法 熟悉正常脉搏的生理变化 掌握脉搏的评估内容、正确测量病人脉搏的操作方法 了解影响血压的因素、异常血压的判断标准 掌握血压正常值和血压测量的方法 熟悉呼吸的生理过程及呼吸评估的内容 掌握呼吸测量的方法 掌握氧气疗法的方法 掌握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与方法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产生及生理调节 1、体温的产生 产热过程(细胞新陈代谢过程) 产热器官 产热因素 散热过程(物理方式) (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1、正常体温 口温 36.3-37.2℃ 平均37.0℃ 肛温 36.5-37.7℃ 平均 37.5℃ 腋温 36.0-37.0℃ 平均 36.7℃ ℉ 与℃的换算公式: ℉ =℃×9/5+32 ℃=(℉-32)×5/9 体温的生理变化 昼夜差异 年龄差异 性别差异 运动 药物 其他:强烈的情绪反应、进食、环境温 度、冷与热的应用等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1、发热程度的判断 分度 温度范围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 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3、热型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 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h波动 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弛张热:体温可达39℃以上,24h 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 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 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 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等疾病。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的护理要点 降温 休息 饮食 保持清洁和舒适 安全护理 心理护理 加强病情观察 健康教育 (二)体温过低 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 判断标准: 体温低于35 ℃ 1、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2、体温过低程度的判断 分度 温度范围(华氏) 轻度: 32~35℃(89.6~95.0℉) 中度: 30~32℃(86.0~89.6℉) 重度: < 30℃(86.0℉) 致死温度:23~25℃(73.4~77.0℉) 3、症状 4、护理要点 (1)保暖措施 (2)环境温度:室温22-24℃ (3)去除病因 (4)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测量,每小时1次 (5)健康教育 三、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水银体温计又叫玻璃体温计分为摄氏表和华氏表有口表、肛表、腋表 电子体温计 可弃氏体温计 感温胶片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目的] 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动态检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评估] 1、病人的年龄、性别、病情、意识、治疗的情况 2、影响体温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3、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计划] [实施](见实验课) (1)操作步骤 (2)健康教育 [评价] 健康教育内容、测量准确、无意外发生。 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进食、饮水或面颊部热敷、吸烟、坐浴或灌肠、腋窝局部冷热敷等情况时,应间隔30min后再测量相应部位的体温 3、测口温时,嘱病人勿用牙咬体温计,若不慎咬破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胃肠道粘膜;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服粗纤维食物,以加速汞的排出。 4、为婴幼儿、重病人、躁动者测温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