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茂超《系统解剖学》n4中枢神经系统-小脑.ppt

丁茂超《系统解剖学》n4中枢神经系统-小脑.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 小 脑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 位于颅后窝, 前邻第四脑室和脑干, 上邻大脑半球, 籍三对小脑脚与脑干 背面相连接。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2.外形 两侧部膨大—小脑半球;中间部狭窄—蚓; 上面稍平坦,前、后缘凹陷—切迹; 下面膨隆,在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部—小脑扁桃体。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二、小脑的分叶 以原裂、后外侧裂及发生和纤维联系为根据,分为: 1.绒球小结叶(蓝色表示) 称原小脑;主要接受内耳前庭的信息—前庭小脑。与维持身体平衡、眼球运动有关。 二、小脑的分叶 2.前叶(红色表示)位于小脑上面,原裂以前的部分。 二、小脑的分叶 3.后叶(绿色表示) 原裂以后的部分。 旧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纤维—脊髓小脑。与肌张力 的调节有关。 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 晚,又称新小脑; 因其主要与大脑皮质的 广泛区域发生联系, 因此又称大脑小脑。 后叶与协调骨骼肌的随 意运动有关。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髓质、小脑核。 1.小脑皮质 表面,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 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叶片。小脑皮质由深至浅依次为: ①颗粒层;②梨状细胞层;③分子层。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2.小脑核 第4脑室顶上方, 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齿状核、球状核、 栓状核和顶核。 栓状核 中间核 球状核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3.小脑髓质 主要为三对小 脑脚。 (1)小脑下脚:连于小脑 和延髓、脊髓之间。 (2)小脑中脚:连于小脑 和脑桥之间。 (3)小脑上脚:连于小脑 和中脑、间脑之间。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原小脑(前庭小脑 )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2.旧小脑(脊髓小脑 )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3.新小脑(大脑小脑) 3.新小脑 五、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小脑主要是调节下行运动路的活 动,故小脑的损伤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1)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 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因为:?小脑上脚纤维是交叉 的,而皮质脊髓侧束和红核脊髓束又反向交叉回同侧; ? 脊髓至小脑传入通路的损伤,主要累及在同侧上升 的脊髓小脑后束和楔小脑束。 (2)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 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 向性震颤。 五、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病人表现为: ?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 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因小脑半球损伤所出现的症状,多数 病例旧小脑也同时被侵犯。病人患侧肢体出现: ? 肌 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不能准确地用手指指鼻,不 能做快速的交替动作;? 意向性震颤。肢体运动时, 产生不随意地有节奏地摆动,越接近目标时越加剧。 上脚 学习重点 1.小脑的位置和分部、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临床 意义。 2.小脑的分叶(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3.小脑核的名称及主要的纤维联系。 4.小脑的三个机能。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脑桥(大脑)小脑 扁桃体 扁桃体 半 球 半 球 蚓 后外侧裂 蚓 垂 蚓 锥体 小 结 绒 球 绒球脚 原裂 ① ② ③ 齿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顶核 齿状核 栓状核 球状核 顶 核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中脚 前庭N核 前庭脊髓束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下脚 前庭N核 古 小 脑 前庭 脊髓束 内侧纵束 脊髓小脑前、后束 顶、中 间 核 ↑ 旧小脑皮质 前庭N核 前庭 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红核 红核脊髓束 前庭N核 皮质脊髓束 皮 质 脑 桥 束 大 脑 皮 质 脑桥核 小脑中脚 新小脑皮质 齿 状 核 腹外侧核 脊髓前角 皮质脊髓侧束 上脚 中脚 下脚 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许多狭窄的小脑叶片(图17-42,43)。其中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略呈V字型的深沟,称为原裂primary fissure;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为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在小脑半球后缘,有一明显的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 根据原裂、后外侧裂以及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将小脑分成三个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又合称小脑体corpus of cerebellum(图17-46)。 1.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 位于小脑下面前方,由小脑半球的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构成,二者之间以绒球脚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