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与亨德尔音乐创作风格异同.docVIP

浅谈巴赫与亨德尔音乐创作风格异同.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巴赫与亨德尔音乐创作风格异同.doc

浅谈巴赫与亨德尔音乐创作风格异同   摘要:巴赫与亨德尔同年出生于德国,两人的创作都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最高成就。但在创作体裁、手法、风格等方面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巴赫;亨德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31-02      巴赫和亨德尔是巴洛克全盛时期的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并不像上两个世纪的音乐家那样重于音乐形式上的创造,而是在已有的音乐形式上,加以补充,将其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们除了继承以往的传统,还大量汲取同时代各国的音乐成就,这便使他们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来的欧洲音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将西方音乐史,从公元1700年至1750年这个时期,称之为巴赫与亨德尔的时代是毫不为过的。   巴赫和亨德尔同生于1685年,出生地也同是德国。两人在晚年还同样遭受了双目失明的不幸。尽管如此,但他们的出身、经历却迥然不同。   巴赫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一生比较平稳,始终没有离开德国本土,终身埋头于职务、演奏、创作和教育,生前只是莱比锡城中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与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甚至维也纳,是不为人所知的。甚至在他去世后不久就被人们所遗忘,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声乐学校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乐》,巴赫的音乐才开始为人所赏识。和巴赫相比,亨德尔的一生却屡经波折、阅历丰富。    可见,巴赫与亨德尔两人在生前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形态及艺术活动范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相同,使他们在音乐创作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   巴赫一生写了大量管风琴曲、康塔塔、受难乐等作品,在吸收欧洲其他国家音乐风格的同时,倾心研究和发展德国音乐的传统。创作上注重于复调音乐的手法,作品甚远、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   声乐音乐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他最喜欢的体裁是歌剧和舞台音乐,他的艺术奠基于歌剧。在《国际音乐百科全书》中的一篇讨论亨德尔的文章劈头一句话就说:“亨德尔的艺术奠基于歌剧,世人仅知其为一神曲、大协奏曲、奏鸣曲及风琴曲之大家,此诚不足以深切体认亨氏之艺术。” 如果要论在歌剧上的成就,可以说,亨德尔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歌剧作家。   亨德尔的歌剧展现出意大利风格,大多取材于历史传说和神话,既有英雄事迹,又贯穿爱情的情节。为了适应英国听众,他经常选用已经上演成功了的戏剧脚本进行改编。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按照意大利的办法进行处理。如:靠宣叙调朗诵发展剧情;由咏叹调表现角色内心刻画;大的场景(如打仗、庆典、礼仪)由乐队演奏等。   由咏叹调表现角色内心刻画:在人物个性的描写上,亨德尔是以一连串的咏叹调来表现的。如神剧《亚西斯提》(Alceste)中女英雄亚西斯提的性格,是由他所唱的所有咏叹调中反映出来的。每一首咏叹调都表现出亚西斯提性格中各种不同的特质。   在亨德尔的咏叹调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同的调都具有着不同的个性观念。如F大调往往含有田园的气质,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和《春之奏鸣曲》都是F大调。升F大调常代表“超越”与“空幻”的意思。凡带有5个升号以上的调,在亨德尔看来似乎都与天国理念有所关联。f小调与升f小调是两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调,但两者之间依然有着界限。f小调亨德尔的运用中,通常表现出深沉的悲哀与忧郁。升f小调则体现出一股悲剧的力量,它没有f小调那么伤感、悲愁。如在一个抗拒残酷命运的英雄人物身上,升f小调便相当有用场。在亨德尔的歌剧中,他往往根据“调”的不同性质,与希望表现的情节相互配合,来表现特殊的情绪与气氛。   大的场景(如打仗、庆典、礼仪)由乐队演奏:在歌剧与神曲中,亨德尔常常以乐队伴奏来担任情景描绘的任务,而情感与词句的韵律,则以人声来表示。如神剧《所罗门》(Solomon)。神曲的前半部,管弦乐一直在担任着叙述事情发生的地点与场合。在《无急难、无灾障》里,夜莺的歌声是用长笛来表现。在《宝鼎沉香袅袅升》中,是一个气宇宏伟,装饰辉煌的皇宫宝殿,就算是不能从伴奏之中得到这种印象,也可以在合唱的回音声处理上感觉得到。《别动手》是母亲在挽救孩子时唱的一首咏叹调,在这曲子之前有一段慌乱急促的宣叙调,诉说出母亲在听到国王决定将孩子分为两半时的惊慌。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大型声乐曲体裁主要是三种: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曲。可见,亨德尔主要在清唱剧上有所创作,而巴赫,虽然三种体裁都写过,但还属对康塔塔和受难曲的创作贡献大。从声乐作品的创作体裁上看,亨德尔的作品主要是建立在戏剧音乐与合唱音乐方面。巴赫则不然,他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作品基本上奠基于宗教音乐方面。巴赫早期的康塔他似乎更注重音乐的“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