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公民: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追求(共66张PPT).ppt

培养公民: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追求(共66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公民: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追求(共66张PPT)

培养公民: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追求 王啸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修身为本的传统文化 《论语》以学而时习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 《论语》并非止于自修之路,而是构成了层层上达的阶梯: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之首篇为《学而》,末篇为《尧曰》,可谓始于“学而时习”,终于“尧舜之道”。 大 学 章 句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朱熹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其古人微妙处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卷三,湖南教育出版社,第182—183页。 贵仁 《论语》:仁者爱人 生生为仁,仁者爱人,生生不息 尽性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无类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止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弘毅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传统文化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乱世则暴力(土匪黑社会);治世则权力(政府官员) 徐复观:“在儒家五伦的观念中,根本缺乏人民与政府相关的明白观念。于是儒家的千言万语,终因缺少人民如何去运用政权的间架,乃至缺乏人民与政府关系的明确规定,而依然跳不出主观愿望的范畴;这是儒家有了民主的精神和愿望而中国不曾出现民主的最大关键所在。人民一旦与政府发生关系,即堕入于法家幽灵下的胥吏手中,受其摧残惨酷之毒。……两千年来,一直到现在,人民不敢轻易与政府接触,以避免与政府接触,为立身处世的要务。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人民有过多的自由,这些人所说的自由,正指的是人民瑟缩于政治缝隙之间的喘息。” 现代社会: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二分 私人领域 儒家退出公共领域,成为个人私人领域的一种选择 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须立足于以自由、民主、法治为基础的现代价值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既是向消极保守、退缩封闭的陈腐封建意识发起挑战,也是告别臣民与私民的宣言,更是向一种“新人”形象——现代公民——发出深沉的呼唤。 右图为 1915年9月15日问世的《青年杂志》创刊号(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 公民教科书在近代中国的产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诉求。 民国初期公民教科书主要体现在知识、习惯和公民精神三方面,以培养权责对应的明达公民为目标。 如:商务印书馆“新学制公民教科书”(《新著公民须知》,民国十二年版;《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小学校高级用),民国十三年版;《新学制公民教科书》(初级中学用),民国十二年版)。 实现了从“修身”到“公民”教育的飞跃 ,以培养现代人格为基本原则。 民国课本·自由 所谓自由者,即天赋之人权是耳。 凡人之身体、财产、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