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北省沧州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9108035856(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沧州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7届河北省沧州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在秦代尚书属于少府,最初只是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而已;汉武帝时尚书权力与日俱增;汉元帝时尚书已经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这一演变表明A.尚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C.官员评价制度发生了变化D.中朝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尚书由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到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可知,权力由外廷向内廷转移,并成为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不是行政管理机构和官员评价制度,故B、C两项错误。?3.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对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这一制度A.推动了古代私学的发展B.制约了读书人自由流动C.使所有人都有入仕机会D.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可判断该制度是科举制,在科举制度下,士人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的学习主要通过自学与求教于私塾,故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读书人自由流动,故B项错误;科举制为勤奋苦读、具有真才实学的大批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而不是所有人,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4.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 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 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体现的是市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说明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居民区坊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商人的户籍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未说明长安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项错误。?5.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材料说明此时A.佃户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农民雇主队伍具有不稳定性C.客户人身依附性仍相当严重D.政府对农民择业的严格限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材料没有对佃户的地位与之前进行比较,得不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和“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可得出客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性仍相当严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主客关系即地主与佃农的关系,而不是所有农民,故D项错误。?6.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A.格物致知B.正心诚意C.学以致用D.知行合一【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与材料“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相符,故A项正确;B、D两项是王阳明的主张,故排除;学以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7.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A.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时**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