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透视学

透 视 学 主讲:李红松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绘画艺术的时空状态: 一维空间:点和线 二维空间:平面 三维空间:立体 四维空间:立体加上时间 绘画艺术是逐步由一维状态进步到四维状态,其中关键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的透视图法。 Perspective on Science 线的透视法则:德国丢勒 空气的透视法则:伦勃朗、鲁本斯等 色彩的透视法则:莫奈为首的印象派 照相术的出现对绘画的冲击 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两个以上的面或角度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内心的体验、感觉或梦境 Perspective on Science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 又称动点透视,多视点透视,将移动视点所看到的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 “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最早将西方图法带入中国。 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刘海粟真正系统传授。 Perspective on Science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2)高视点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Perspective on Science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透视学的运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一节 1、透视——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 2、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和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 Perspective on Science 基本原理: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Perspective on Science 3、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标识为S。 (EYE POINT) 4、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HL。 (HORIZOUTAL LINE) 5、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 (LINE OE SIGHT) 6、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 (VISUAL ANGLE) 7、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HORIZON ) 8、视锥——视点与无数条实现构成的圆锥体。 (VISUAL CONE) 9、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又称中视点。 (LINE OE VISUAL CENTER) Perspective on Science 10、站点——观者所站的位置。又称停点。标识为G。 (STANDING POINT) 11、视距——视点到心点的 垂直距离。 (OTH) 12、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 边所得的两个点。标识为d。(DISTANCE POINT) 13、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 余点。标识为V。(COMPLEMENT POINT) 14、天点——视平线上方消失的点。标识为T。 (TOP—VANISHIUG) 15、地点——视平线下方消失的点。标识为U。 (BOTTOM—VANISHIUG) 16、灭点——透视点的消失点。 (Vanishing Point) Perspecti

文档评论(0)

zhuanye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