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临床法.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临床法.doc

第二节 临床法   临床法不是专指临床医学中的方法,它是与实验法相对而言。临床法的主要特点是对个人的行为作系统的和综合性的详尽描述,无比较标准。在具体作法上还可分个案史(case history)法、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和调查法(survey method)等方法。它是医学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法也需要临床法相配合,例如在提供研究材料(如病人)时,一定要用临床法。在检验实验室的结果时,也要采用临床方法。一般来说临床法可在如下几方面起作用:①详尽描述一些罕见的重要现象和事物;②形成假说:通过对详尽的个案招待的分析和归类而形成新的假说;③印证理论:理论为一般性、概念化。通过临床法的研究,使它在个案中得到印证。   临床法有应用广泛、实施方便、不要特殊仪器等优点,但也有一定限制。主要是在收集历史、观察和调查行为时,较难排除主观和偏见,或者将个人愿望加入收集的材料中,这样便损害了科学性,因此需要其他客观方法来补充。   一、个案史法   个案史是医学心理学工作和研究的基本和主要的信息来源,包括家庭史、疾病史、教育背景史、职业和婚姻史、人格发展和形成历程,以及现在的心理状态等,属个体研究。它的第一个特征是将回忆以往事件和查阅有关记录得来的信息重新组织。因为以往事件和记录中的信息不都与现在问题有关,所以要有筛选和重组的过程。另一个特征是属纵向研究或称追踪研究。与横断面研究不同,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长期地、全面地系统描述。个案史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因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不同而异。   二、观察法   观察法不仅在临床中重要,在实践中同样重要。从研究的开始到最后都需要观察。   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前者包括在不加控制情况下,对人的行为(包括以往和现在,心理和生理的)进行观察。其中有直接的,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直接接触;有间接的,即通过某些记录的检验手段如录相录音,取样本作实验室化验等均属之。控制观察是指控制被观察者的条件,或对被观察者作了某种“处理”后对行为改变进行观察。观察结果的有效程度取决于观察者的洞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客观性以及被控制条件的严谨性。   观察范围因目的和内容而异,一般来说可以包括:①仪表;②身体外观;③人际沟通风格;④言语和动作;⑤在交往中所表现的兴趣、爱好和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⑥在困难情景中的应对方法等。这一观察目的是在进行测验的这一特点环境,通过观察受试者对这种检查的态度,在操作中的表现等来印证测验结果,以便对测查内容作出客观结论。   专栏4-1 行为观察表(每条的细目省略)   一 态度   ①对检查者的态度   ②对测验情境的态度   ③对自己的态度   二 操作习惯   三 对测验项目的反应   四 对失败的反应   五 对奖励的反应   六 语言   七 视觉运动   三、调查法   有些问题不能用直接的询问和观察获得解释,便要进行调查。调查手段包括访问、问卷和交谈等。在进行调查研究时,根据不同研究内容,有各种调查目录或表格供使用,这便不致于对重点内容有遗漏。调查范围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有时还包括医学和司法档案。调查除有针对性以外,还要将调查到的资料加以取舍。因为提供信息的人与被调查的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信息有时或者夸大,或者缩小,或者有意歪曲,需要加以判断。   四、晤谈法   晤谈(interview)是临床法中最基本的手段,上述各法中都包括了晤谈,但在分类上它又另属一类。晤谈本身又分为临床评估、咨询和治疗等多种。晤谈的基本法则一致,但因目的不同而各有特点,详见有关章节。   第二篇 临床心理 第五章 心理因素致病问题   心理因素致病只是较大的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议题应该将人的心理、社会、躯体、健康与疾病以及文化传统等诸方面包括在内。在当今医学模式转变、整体医学概念为愈来愈多的医学家接受的条件下。“心理社会因素”(或称“心理社会因素”)这一词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词义范围而成了包含上述诸方面的大概念。 第一节 心理应激   应激及其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医疗保健人员及其他职业群体的效应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自从Selye(1956)提出“应激”这一概念以来,这个问题吸引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及其他广泛学科的注意。   (一)应激的一般概念   目前,应激尚无统一的要领。一方面,因研究者的兴趣和学科领域而认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激要领还不足以解释心理社会应激原如何影响体内的生理反应。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